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檁條或墻梁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檁條或墻梁,主要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下既有圍護系統(tǒng)改造不便的情況,提出了一種包括C型鋼或Z型鋼、腹板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腹板連接的冷彎L型鋼,所述冷彎L型鋼的下邊緣高度低于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下邊緣高度。本實用新型能夠在既有圍護系統(tǒng)的墻梁或檁條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墻梁或檁條的抗彎曲承載能力,使改造過程中無需拆除既有結構,節(jié)省材料,節(jié)省時間。
【專利說明】
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設及一種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
【背景技術】
[0002] 現(xiàn)有的輕鋼圍護系統(tǒng)的墻面、屋面主要采用C型鋼或Z型鋼為墻梁或標條,當對現(xiàn) 有的圍護系統(tǒng)進行改造時,簡支c、z型鋼標條上的載荷增加,往往會出現(xiàn)支座處的抗剪強度 滿足,但是標條的抗彎承載力不足的情況,對于運種情況,就需要拆除既有的屋面或墻面, 對屋面標條或墻梁進行更換,造成施工時間長、投資大W及對既有墻梁和標條材料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0003]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加強既有標條或墻梁抗彎承載力的用自攻釘 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
[0004]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包括C型 鋼或Z型鋼;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腹板與冷彎L型鋼的腹板連接,所述冷彎L型鋼的翼板設置 在所述C型鋼或Z型鋼下翼板的下方。
[0005] 進一步地,所述自攻釘縱向間距為曰,
^中,ni為計算處的自攻 釘數(shù)量,W/為一個連接件的抗剪承載力,V為實際剪力,S為計算點處W上截面對中和軸的 面積矩,I為截面慣性矩。
[0006] 進一步地,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腹板和冷彎L型鋼腹板通過上、下兩排自攻釘連 接,所述兩排自攻釘之間的距離為30mm,上排自攻釘與所述冷彎L型鋼的上邊沿距離20mm, 下排自攻釘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下邊沿距離20mm。
[0007] 進一步地,所述冷彎L型鋼的下邊沿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下邊沿之間的距離為 50 ~ISOmniD
[000引進一步地,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兩端設置在支座梁上,所述冷彎L型鋼的兩端與所 述C型鋼或Z型鋼的支座梁邊緣的距離為20~30mm。
[0009] 進一步地,所述冷彎L型鋼腹板厚度不小于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腹板厚度。
[0010] 進一步地,所述冷彎L型鋼的翼板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下翼板的朝向相同。
[0011] 進一步地,所述冷彎L型鋼的翼板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下翼板的朝向相反。
[0012] 本實用新型能夠在不拆除既有屋面標條和墻梁的情況下,增加既有屋面或墻梁的 抗彎承載力,從而,能夠縮短改造時間,減小改造投資,也能夠對既有屋面和墻梁的材料進 行充分利用。
【附圖說明】
[0013] 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中加高C型鋼的第一種 結構示意圖;
[0014] 圖2是本實用新型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中加高Z型鋼的第一種 結構示意圖;
[0015] 圖3為本實用新型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中加高C型鋼的第二種 結構示意圖;
[0016] 圖4是本實用新型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中加高Z型鋼的第二種 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
[001引實施例1
[0019] 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用自攻釘連接力幅C、Z型鋼11的標條或墻梁,包括C型鋼1 或Z型鋼11;所述C型鋼1或Z型鋼11的腹板與冷彎L型3鋼的腹板連接,所述冷彎L型鋼3的翼 板設置在所述C型鋼1或Z型鋼11下翼板的下方。冷彎L型鋼3的翼板與C型鋼1或Z型鋼11下翼 板的朝向相同。
[0020] 本實施例對作為墻梁或標條的C型鋼1或Z型鋼11進行加高,能夠在不拆除既有屋 面標條和墻梁的情況下,增加既有屋面或墻梁的抗彎承載力,從而,能夠縮短改造時間,減 小改造投資,也能夠對既有屋面和墻梁的材料進行充分利用。
[0021 ]本實施例中的冷彎L型鋼3的翼板的朝向與C型鋼1或Z型鋼11的下翼板的朝向相 同,因此,在進行加高改造后,C型鋼1依舊是C型鋼1,Z型鋼11依舊是Z型鋼11,沒有改變梁或 標條的整體形狀,只是增強了梁或標條的抗彎曲承載能力。
[0022] 實施例2
[0023]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自攻釘2縱向間距為a
其中,m為計 算處的自攻釘2數(shù)量,W/為一個連接件的抗剪承載力,V為實際剪力,S為計算點處W上截面 對中和軸的面積矩,I為截面慣性矩。
[0024] 利用上述公式對自攻釘2的距離進行計算,盡可能地減少自攻釘2的使用數(shù)量W及 在C型鋼1或Z型鋼11和冷彎L型鋼3上打孔的數(shù)量,從而既能節(jié)省時間,加快改造進度,還能 夠避免由于打孔造成的C型鋼1或Z型鋼11和冷彎L型鋼3的強度下降。
[0025] 實施例3
[00%]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C型鋼1或Z型鋼11腹板和冷彎L型鋼3腹板通過上、下兩排 自攻釘2連接,兩排自攻釘2之間的距離為30mm,上排自攻釘2與冷彎L型鋼3的上邊沿距離 20mm,下排自攻釘2與C型鋼1或Z型鋼11下邊沿距離20mm。
[0027] 選取本實施例的尺寸布置自攻釘2,能夠充分保證C型鋼1或Z型鋼11和冷彎L型鋼 3之間的連接強度,兩排自攻釘2能夠分別在兩條直線上,而兩條直線能夠確定一個平面,從 而,能夠將C型鋼1或Z型鋼11和冷彎L型鋼3的接觸面固定,能夠增強加高后的墻梁或標條的 穩(wěn)定性。
[002引實施例4
[0029]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冷彎L型鋼3的下邊沿與C型鋼1或Z型鋼11的下邊沿之間 的距離為50~150mm。
[0030] 本實施例冷彎L型鋼3的下邊沿與C型鋼1或Z型鋼11下邊沿的距離為50-150mm,也 就是將原墻梁或標條加高了 50-150mm,從而增強了墻梁或標條的抗彎曲承載能力。
[0031] 實施例5
[0032]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所述C型鋼1或Z型鋼11的兩端設置在支座梁上,冷彎L型 鋼3的兩端與C型鋼1或Z型鋼11的支座梁邊的距離為20~30mm。
[0033] 本實施例的冷彎L型鋼3與主行型鋼制作兩邊距離設置為20-30mm,能夠方便冷彎L 型鋼3的安裝,還能夠充分增強墻梁或標條的抗彎承載能力。
[0034] 實施例6
[0035]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冷彎L型鋼腹板厚度不小于C型鋼1或Z型鋼11的腹板厚 度。
[0036] 為了保證加高段的強度不小于原C型鋼或Z型鋼的強度,在選取冷彎L型鋼時需要 冷彎L型鋼的腹板厚度不小于原C型鋼或Z型鋼的腹板厚度。
[0037] 實施例7
[0038] 如圖3-4所示,冷彎L型鋼31的翼板與C型鋼1或Z型鋼11下翼板的朝向相反。
[0039] 本實施例將冷彎L型鋼31的翼板與C型鋼1或Z型鋼11下翼板的朝向相反設置,運 樣,加高后的墻梁或標條的抗彎曲的特性就發(fā)生了變化,原有的C型鋼1墻梁或標條加高后 變成了 Z型鋼的墻梁或標條,而原有的Z型鋼11的墻梁或標條則變成了 C型鋼的墻梁或標條。 從而,當既有的圍護系統(tǒng)增加負載并且負載的施加方式變化時,可W采用本實施例的結構, 將原有的墻梁或標條進行加高。
[0040] W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 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掲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 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W權利要求 所界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主權項】
1. 一種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包括C型鋼或Z型鋼其特征在于:所述 C型鋼或Z型鋼的腹板與冷彎L型鋼的腹板連接,所述冷彎L型鋼的翼板設置在所述C型鋼或Z 型鋼下翼板的下方。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攻 釘縱向間距為a,庚中,m為計算處的自攻釘數(shù)量,為一個連接件的 抗剪承載力,V為實際剪力,S為計算點處W上截面對中和軸的面積矩,I為截面慣性矩。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鋼 或Z型鋼腹板和冷彎L型鋼腹板通過上、下兩排自攻釘連接,所述兩排自攻釘之間的距離為 30mm,上排自攻釘與所述冷彎L型鋼的上邊沿距離20mm,下排自攻釘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下 邊沿距離20mm。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彎L 型鋼的下邊沿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下邊沿之間的距離為50~150mm。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鋼 或Z型鋼的兩端設置在支座梁上,所述冷彎L型鋼的兩端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支座梁邊緣 的距離為20~30mm。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彎L 型鋼腹板厚度不小于所述C型鋼或Z型鋼的腹板厚度。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彎L 型鋼的翼板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下翼板的朝向相同。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自攻釘連接加高C、Z型鋼的標條或墻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彎L 型鋼的翼板與所述C型鋼或Z型鋼下翼板的朝向相反。
【文檔編號】E04G23/02GK205654117SQ201620190750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4日 公開號201620190750.4, CN 201620190750, CN 205654117 U, CN 205654117U, CN-U-205654117, CN201620190750, CN201620190750.4, CN205654117 U, CN205654117U
【發(fā)明人】吳昌棟, 李曉潤, 何文濤, 齊玉龍, 張秀斌, 王杰
【申請人】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京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