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液晶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技術的發(fā)展,目前的液晶顯示產(chǎn)品不但具有普通的觸控功能,還具有壓力觸控功能。目前的液晶顯示產(chǎn)品通常包括顯示面板和背光模組,在顯示面板上設置有壓感電極,背光模組上的鐵框作為壓感電極的參考地,當顯示面板受到按壓后,顯示面板發(fā)生形變,壓感電極與參考地之間的距離變小,使壓感電極與參考地之間的電容變化,通過檢測該電容變化即可實現(xiàn)壓力觸控功能。背光模組的鐵框和顯示面板之間形成一定的空間,而鐵框和顯示面板之間通過遮光膠帶密封。然而,當顯示面板受壓變形,壓力撤去后,由于遮光膠帶為密封結構,外部空氣無法快速進入鐵框和顯示面板之間的空間內(nèi),導致顯示面板的形變無法快速恢復原狀,如果在顯示面板的形變尚未恢復時對顯示面板進行二次按壓,則可能會導致將兩次按壓誤判斷為一次按壓,從而導致壓感觸控功能判斷準確性的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和液晶顯示裝置,能夠提高壓感觸控功能的判斷準確性。
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
框體和光學部件,所述框體包括背板和位于所述背板周邊的側邊框,所述背板和所述側邊框構成容置空間,所述光學部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間內(nèi);
所述側邊框包括至少一個在其上設置有從所述容置空間連通至所述容置空間之外的排氣通道的第一子側邊框,所述排氣通道具有彎折結構。
可選地,所述第一子側邊框包括至少兩層側板,每層所述側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通氣口與相鄰的所述側板上設置的至少一個所述通氣口相互連通;
所述至少兩層側板上依次連續(xù)連通的多個所述通氣口構成所述排氣通道。
可選地,所述第一子側邊框包括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位于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光學部件之間;
在所述第一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一通氣口,在所述第二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二通氣口,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連通但不相互交疊,所述第一通氣口和所述第二通氣口共同構成所述排氣通道。
可選地,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之間填充有阻光填充物,所述阻光填充物透氣。
可選地,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設置有填充層,所述填充層中設置有通氣通道,所述通氣通道用于使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相互連通,所述通氣通道中設置有吸附膠帶,所述吸附膠帶具有裸露于所述通氣通道中的吸附面。
可選地,所述吸附膠帶包括:
第一子吸附膠帶,所述第一子吸附膠帶位于所述第一側板朝向所述第二側板的一側,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吸附膠帶與所述第二通氣口相互交疊;
第二子吸附膠帶,所述第二子吸附膠帶位于所述第二側板朝向所述第一側板的一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子吸附膠帶與所述第一通氣口相互交疊。
可選地,所述第一子側邊框包括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位于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光學部件之間;
在所述第一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一通氣口,在所述第二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二通氣口,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連通且相互交疊;
所述第一通氣口和所述第二通氣口之間設置有阻光填充物,所述阻光填充物中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一通氣口和所述第二通氣口的彎折子排氣通道,所述第一通氣口、所述彎折子排氣通道和所述第二通氣口共同構成所述排氣通道。
可選地,所述第一子側邊框包括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三側板,所述第一側板位于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光學部件之間,所述第三側板位于所述第二側板遠離所述第一側板的一側;
在所述第一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一通氣口,在所述第二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二通氣口,在所述第三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三通氣口,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連通但不相互交疊,所述第二通氣口與所述第三通氣口連通但不相互交疊,所述第一通氣口、所述第二通氣口以及所述第三通氣口共同構成所述排氣通道。
可選地,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之間和/或所述第二通氣口與所述第三通氣口之間填充有阻光填充物,所述阻光填充物透氣。
可選地,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設置有第一填充層,所述第一填充層中設置有第一通氣通道,所述第一通氣通道用于使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相互連通;
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第三側板之間設置有第二填充層,所述第二填充層中設置有第二通氣通道,所述第二通氣通道用于使所述第二通氣口與所述第三通氣口相互連通;
所述第一通氣通道和/或所述第二通氣通道中設置有吸附膠帶,所述吸附膠帶具有裸露于所述第一和/或所述第二通氣通道中的吸附面。
可選地,所述第一通氣通道中設置有第一子吸附膠帶和第二子吸附膠帶,所述第一子吸附膠帶位于所述第一側板朝向所述第二側板的一側,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子吸附膠帶與所述第二通氣口相互交疊,所述第二子吸附膠帶位于所述第二側板朝向所述第一側板的一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子吸附膠帶與所述第一通氣口相互交疊;和/或,
所述第二通氣通道中設置有第三子吸附膠帶和第四子吸附膠帶,所述第三子吸附膠帶位于所述第三側板朝向所述第二側板的一側,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子吸附膠帶與所述第二通氣口相互交疊,所述第四子吸附膠帶位于所述第二側板朝向所述第三側板的一側,在垂直于所述第三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四子吸附膠帶與所述第三通氣口相互交疊。
可選地,所述第一子側邊框包括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和第三側板,所述第二側板位于所述第一側板和所述第三側板之間;
在所述第一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一通氣口,在所述第二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二通氣口,在垂直于所述第二側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連通但不相互交疊;
在所述第三側板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三通氣口,所述第三通氣口與所述第二通氣口連通且相互交疊,所述第二側板與所述第三側板之間設置有阻光填充物,所述阻光填充物中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二通氣口和所述第三通氣口的彎折子排氣通道,所述第一通氣口、所述第二通氣口、所述彎折子排氣通道和所述第三通氣口構成所述排氣通道。
可選地,所述阻光填充物為泡棉。
可選地,所述側板的厚度0.05mm≤d1≤0.1mm。
可選地,任意相鄰的兩層所述側板之間的最小距離0.03mm≤d2≤0.05mm。
可選地,所述吸附膠帶的厚度為0.01mm。
可選地,所述側邊框包括環(huán)繞所述光學部件的多個子側邊框;
所述多個子側邊框包括三個所述第一子側邊框和一個第二子側邊框;
所述第二子側邊框和所述光學部件之間設置有背光源。
可選地,所述側板包括鐵。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組。
可選地,上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
顯示面板,所述顯示面板與所述背光模組相對設置,所述顯示面板覆蓋所述容置空間;
所述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壓感電極層,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層包括多個呈陣列排布的壓感電極塊,所述壓感電極塊與壓感信號線電連接。
可選地,在垂直于所述顯示面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所述顯示面板至少存在部分區(qū)域與所述第一子側邊框相互交疊。
可選地,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層復用為自容式觸控電極層。
可選地,所述第一壓感電極層復用為公共電極層。
可選地,所述背板為金屬背板,所述金屬背板連接有固定電位。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背光模組和顯示裝置,在背光模組的第一子側邊框上設置有從容置空間連通至容置空間之外的排氣通道,一方面,當背光模組所對應的具有壓感觸控功能的顯示面板受壓變形,壓力撤去后,外部空氣可以通過排氣通道進入容置空間中,顯示面板的形變可以快速恢復原狀,在連續(xù)對顯示面板進行按壓時,不容易將多次按壓誤判斷為一次按壓,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判斷準確性;再一方面,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的過程中,由于容置空間中的空氣可以更快地通過排氣通道排出容置空間,因此顯示面板的形變速度更快,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響應速度;又一方面,由于在同一種介質(zhì)內(nèi)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而排氣通道具有彎折結構,因此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又一方面,排氣通道具有彎折結構,因此容置空間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的難度增大,從而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bb'向的第一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中bb'向的第二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2中bb'向的第三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2中bb'向的第四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2中bb'向的第五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2中bb'向的第六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2中bb'向的第七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2中bb'向的第八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2中bb'向的第九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2中bb'向的第十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2中bb'向的第十一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圖14中cc'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15中顯示面板部分區(qū)域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應當明確,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使用的術語是僅僅出于描述特定實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發(fā)明。在本發(fā)明實施例和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使用的單數(shù)形式的“一種”、“所述”和“該”也旨在包括多數(shù)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義。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背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a'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bb'向的第一種剖面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括:框體1和光學部件2,框體1包括背板11和位于背板11周邊的側邊框12,背板11和側邊框12構成容置空間10,光學部件2位于容置空間10內(nèi);側邊框12包括至少一個在其上設置有從容置空間10連通至容置空間10之外的排氣通道120的第一子側邊框121,排氣通道120具有彎折結構。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背光模組,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在背光模組的第一子側邊框121上設置有從容置空間10連通至容置空間10之外的排氣通道120,一方面,當背光模組所對應的具有壓感觸控功能的顯示面板受壓變形,壓力撤去后,外部空氣可以通過排氣通道120進入容置空間10中,顯示面板的形變可以快速恢復原狀,在連續(xù)對顯示面板進行按壓時,不容易將多次按壓誤判斷為一次按壓,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判斷準確性;再一方面,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的過程中,由于容置空間10中的空氣可以更快地通過排氣通道120排出容置空間10,因此顯示面板的形變速度更快,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響應速度;又一方面,由于在同一種介質(zhì)內(nèi)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而排氣通道120具有彎折結構,因此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又一方面,排氣通道120具有彎折結構,因此容置空間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的難度增大,從而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3所示,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至少兩層側板3,每層側板3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通氣口4與相鄰的側板3上設置的至少一個通氣口4相互連通;至少兩層側板3上依次連續(xù)連通的多個通氣口4構成排氣通道120。
能夠理解地,在另外可實現(xiàn)的實施方式中,可以在一層較厚的側板上直接設置具有彎折結構的排氣通道,從容置空間連通至容置空間之外。與單層側板上設置具有彎折結構排氣通道的方式相比,圖3中設置多層側板3,并在每層側板3上設置通氣口4,由多個通氣口4構成排氣通道120的方式在工藝上更加簡單,無需在一層側板的內(nèi)部形成結構復雜的排氣通道,只需要制作好每一層側板3,并在側板3上制作通氣口4,然后將多層側板3組合在一起,即可形成具有排氣通道120的第一子側邊框121,工藝難度小。另外,側板3上的通氣口4可使用激光打孔的方式制作,方便快捷,且尺寸可以做的較小。
可選地,如圖3所示,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第一側板31位于第二側板32與光學部件2之間;在第一側板31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一通氣口41,在第二側板32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二通氣口42,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連通但不相互交疊,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共同構成排氣通道120。
具體地,由于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連通但不相互交疊,因此,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自然形成了具有彎折結構的排氣通道120,這種設置彎折結構的方式在工藝上的實現(xiàn)較為簡單,無需設置復雜的結構,只需要在不同的側板3上設置錯位的通氣口4,再將不同的側板3組合在一起后,即可形成具有彎折結構的排氣通道120的第一子側邊框121。另外,相鄰側板上的通氣口錯位設置的方式,第一子側邊框121的整體強度更加均勻。由于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構成了具有彎折結構的排氣通道120,能夠使容置空間10連通至容置空間10之外,一方面,當背光模組所對應的具有壓感觸控功能的顯示面板受壓變形,壓力撤去后,外部空氣可以通過排氣通道120進入容置空間10中,顯示面板的形變可以快速恢復原狀,在連續(xù)對顯示面板進行按壓時,不容易將多次按壓誤判斷為一次按壓,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判斷準確性;再一方面,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的過程中,由于容置空間10中的空氣可以更快地通過排氣通道120排出容置空間10,因此顯示面板的形變速度更快,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響應速度;又一方面,由于在同一種介質(zhì)內(nèi)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而排氣通道120具有彎折結構,因此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又一方面,排氣通道具有彎折結構,因此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的難度增大,從而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4所示,圖4為圖2中bb'向的第二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之間填充有阻光填充物5,阻光填充物5透氣。
具體地,阻光填充物5具有透氣且阻光的結構,在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之間,阻光填充物5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與容置空間10之外的透光性,即進一步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并且,阻光填充物5填充于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之間,因此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5所示,圖5為圖2中bb'向的第三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側板31與第二側板32之間設置有填充層6,填充層6中設置有通氣通道60,通氣通道60用于使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相互連通,通氣通道60中設置有吸附膠帶7,吸附膠帶7具有裸露于通氣通道60中的吸附面。
具體地,如圖5所示,在通氣通道60中設置吸附膠帶7,且使吸附膠帶7的吸附面裸露于通氣通道60中,當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通過通氣通道60進入容置空間10的過程中,會被吸附于吸附膠帶7上,從而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5所示,吸附膠帶7包括:第一子吸附膠帶71,第一子吸附膠帶71位于第一側板31朝向第二側板32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子吸附膠帶71與第二通氣口42相互交疊;第二子吸附膠帶72,第二子吸附膠帶72位于第二側板32朝向第一側板31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一側板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子吸附膠帶72與第一通氣口41相互交疊。
具體地,如圖5所示,由于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相互交錯,異物在進入和離開通氣口4的過程中,會在通氣口4的位置處匯聚,因此,在與通氣口4相對的位置處設置吸附膠帶7,能夠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6所示,圖6為圖2中bb'向的第四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第一側板31位于第二側板32與光學部件2之間;在第一側板31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一通氣口41,在第二側板32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二通氣口42,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連通且相互交疊;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之間設置有阻光填充物5,阻光填充物5中設置有連通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的彎折子排氣通道(圖中未示出),第一通氣口41、彎折子排氣通道和第二通氣口42共同構成排氣通道120。
具體地,如圖6所示,由于阻光填充物5中設置有彎折的子排氣通道(圖中未示出),因此,可以使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相互交疊,通過阻光填充物5中彎折的子排氣通道配合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來實現(xiàn)具有彎折結構的排氣通道120。阻光填充物5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與容置空間10之外的透光性,即進一步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進一步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并且,阻光填充物5填充于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之間,因此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另外,第一通氣口41和第二通氣口42相互交疊,可以制作完全相同的兩塊側板,制作工藝較為簡單,且異物不容易滯留在兩層側板之間,清理起來比較簡單。
可選地,如圖7所示,圖7為圖2中bb'向的第五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和第三側板33,第一側板31位于第二側板32與光學部件2之間,第三側板33位于第二側板32遠離第一側板31的一側;在第一側板31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一通氣口41,在第二側板32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二通氣口42,在第三側板33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三通氣口43,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連通但不相互交疊,第二通氣口42與第三通氣口43連通但不相互交疊,第一通氣口41、第二通氣口以42及第三通氣口43共同構成排氣通道120。
具體地,圖7中所示的結構與圖3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3中僅示意了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兩層側板,而圖7中示意了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和第三側板33三層側板,在圖7所示的結構中,由于任意相鄰的兩層側板之間的通氣口均不交疊,因此,各層側板上的通氣口自然形成了具有彎折結構的排氣通道120,這種設置彎折結構的方式在工藝上的實現(xiàn)較為簡單,無需設置復雜的結構,只需要在不同的側板上設置錯位的通氣口,再將不同的側板組合在一起后,即可形成具有彎折結構的排氣通道120的第一子側邊框121。由于第一通氣口41、第二通氣口以42及第三通氣口43共同構成了具有彎折結構的排氣通道120,能夠使容置空間10連通至容置空間10之外,一方面,當背光模組所對應的具有壓感觸控功能的顯示面板受壓變形,壓力撤去后,外部空氣可以通過排氣通道120進入容置空間10中,顯示面板的形變可以快速恢復原狀,在連續(xù)對顯示面板進行按壓的過程中,不容易將多次按壓誤判斷為一次按壓,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判斷準確性;再一方面,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的過程中,由于容置空間10中的空氣可以更快地通過排氣通道120排出容置空間10,因此顯示面板的形變速度更快,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響應速度;又一方面,由于在同一種介質(zhì)內(nèi)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而排氣通道具有彎折結構,因此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又一方面,由于排氣通道具有彎折結構,因此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的難度增大,從而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7所示,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之間以及第二通氣口42與第三通氣口43之間填充有阻光填充物5,阻光填充物5透氣。
具體地,圖7中所示的結構與圖4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4中僅示意了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兩層側板,而圖7中示意了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和第三側板33三層側板,在圖7所示的結構中,阻光填充物5具有透氣且阻光的結構,阻光填充物5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與容置空間10之外的透光性,即進一步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并且,與只設置一個阻光填充物5相比,設置兩個阻光填充物5,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8所示,圖8為圖2中bb'向的第六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之間設置有阻光填充物5,阻光填充物5透氣。
具體地,圖8中所示的結構與圖7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7中所示的結構中,任意相鄰的通氣口之間均設置有阻光填充物5,而圖8中所示的結構,僅在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之間設置有阻光填充物5,在第二通氣口42與第三通氣口43之間未設置阻光填充物5,阻光填充物5具有透氣且阻光的結構,因此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與容置空間10之外的透光性,即進一步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另外,與圖7中設置兩個阻光填充物5相比,圖8中只設置一個阻光填充物5的結構,成本較低。
可選地,如圖9所示,圖9為圖2中bb'向的第七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二通氣口42與第三通氣口43之間填充有阻光填充物5,阻光填充物5透氣。
具體地,圖9中所示的結構與圖7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7中所示的結構中,任意相鄰的通氣口之間均設置有阻光填充物5,而圖9中所示的結構,僅在第二通氣口42與第三通氣口43之間設置有阻光填充物5,在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之間未設置阻光填充物5,阻光填充物5具有透氣且阻光的結構,因此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與容置空間10之外的透光性,即進一步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另外,與圖7中設置兩個阻光填充物5相比,圖9中只設置一個阻光填充物5的結構,成本較低。
可選地,如圖10所示,圖10為圖2中bb'向的第八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側板31與第二側板32之間設置有第一填充層61,第一填充層61中設置有第一通氣通道601,第一通氣通道601用于使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相互連通;第二側板32與第三側板33之間設置有第二填充層62,第二填充層62中設置有第二通氣通道602,第二通氣通道602用于使第二通氣口42與第三通氣口43相互連通;第一通氣通道601和第二通氣通道602中設置有吸附膠帶7,吸附膠帶7具有裸露于第一通氣通道601和第二通氣通道602中的吸附面。
具體地,圖10中所示的結構與圖5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5中僅示意了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兩層側板,而圖10中示意了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和第三側板33三層側板,在圖10所示的結構中,在通氣通道中設置吸附膠帶7,且使吸附膠帶7的吸附面裸露于通氣通道中,當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通過通氣通道進入容置空間10的過程中,會被吸附于吸附膠帶7上,從而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11所示,圖11為圖2中bb'向的第九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通氣通道601中設置有吸附膠帶7,吸附膠帶7具有裸露于第一通氣通道601中的吸附面。
具體地,圖11中所示的結構與圖10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10中第一通氣通道601和第二通氣通道602中均設置有吸附膠帶7,而圖11中僅在第一通氣通道601中設置有吸附膠帶7,在第二通氣通道602中未設置吸附膠帶7,當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通過通氣通道進入容置空間10的過程中,會被吸附于吸附膠帶7上,從而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另外,與圖10中在兩個通氣通道中均設置吸附膠帶7的結構相比,圖11中僅在其中一個通氣通道中設置吸附膠帶7,成本更低。
可選地,如圖12所示,圖12為圖2中bb'向的第十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二通氣通道602中設置有吸附膠帶7,吸附膠帶7具有裸露于第二通氣通道第二通氣通道602中的吸附面。
具體地,圖12中所示的結構與圖10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10中第一通氣通道601和第二通氣通道602中均設置有吸附膠帶7,而圖12中僅在第二通氣通道602中設置有吸附膠帶7,在第一通氣通道601中未設置吸附膠帶7,當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通過通氣通道進入容置空間10的過程中,會被吸附于吸附膠帶7上,從而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另外,與圖10中在兩個通氣通道中均設置吸附膠帶7的結構相比,圖12中僅在其中一個通氣通道中設置吸附膠帶7,成本更低。
可選地,如圖10所示,第一通氣通道601中設置有第一子吸附膠帶71和第二子吸附膠帶72,第一子吸附膠帶71位于第一側板31朝向第二側板32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子吸附膠帶71與第二通氣口42相互交疊,第二子吸附膠帶72位于第二側板32朝向第一側板31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一側板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子吸附膠帶72與第一通氣口41相互交疊;第二通氣通道602中設置有第三子吸附膠帶73和第四子吸附膠帶74,第三子吸附膠帶73位于第三側板33朝向第二側板32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子吸附膠帶73與第二通氣口42相互交疊,第四子吸附膠帶74位于第二側板32朝向第三側板33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三側板3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四子吸附膠帶74與第三通氣口43相互交疊。
具體地,圖10中所示的結構與圖5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5中僅示意了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兩層側板,而圖10中示意了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和第三側板33三層側板,在圖10所示的結構中,由于相鄰側板上的通氣口相互交錯,異物在進入和離開通氣口的過程中,會在通氣口的位置處匯聚,因此,在與通氣口相對的位置處設置吸附膠帶7,能夠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11所示,第一通氣通道601中設置有第一子吸附膠帶71和第二子吸附膠帶72,第一子吸附膠帶71位于第一側板31朝向第二側板32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子吸附膠帶71與第二通氣口42相互交疊,第二子吸附膠帶72位于第二側板32朝向第一側板31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一側板3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二子吸附膠帶72與第一通氣口41相互交疊。
具體地,圖11中所示的結構與圖10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10中的兩個通氣通道中均設置有與通氣口重疊的吸附膠帶7,而圖11中僅在第一通氣通道601中設置有與通氣口重疊的吸附膠帶7,由于相鄰側板上的通氣口相互交錯,異物在進入和離開通氣口的過程中,會在通氣口的位置處匯聚,因此,在與通氣口相對的位置處設置吸附膠帶7,能夠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另外,與圖10中所示的結構相比,圖11中所示的結構僅在第一通氣通道601中設置吸附膠帶7的方式,成本更低。
可選地,如圖12所示,第二通氣通道602中設置有第三子吸附膠帶73和第四子吸附膠帶74,第三子吸附膠帶73位于第三側板33朝向第二側板32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三子吸附膠帶73與第二通氣口42相互交疊,第四子吸附膠帶74位于第二側板32朝向第三側板33的一側,在垂直于第三側板3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四子吸附膠帶74與第三通氣口43相互交疊。
具體地,圖12中所示的結構與圖10中所示的結構類似,區(qū)別在于,圖10中的兩個通氣通道中均設置有與通氣口重疊的吸附膠帶7,而圖12中僅在第二通氣通道602中設置有與通氣口重疊的吸附膠帶7,由于相鄰側板上的通氣口相互交錯,異物在進入和離開通氣口的過程中,會在通氣口的位置處匯聚,因此,在與通氣口相對的位置處設置吸附膠帶7,能夠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另外,與圖10中所示的結構相比,圖12中所示的結構僅在第二通氣通道602中設置吸附膠帶7的方式,成本更低。
如圖13所示,圖13為圖2中bb'向的第十一種剖面結構示意圖,第一子側邊框121包括第一側板31、第二側板32和第三側板33,第二側板32位于第一側板31和第三側板33之間;在第一側板31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一通氣口41,在第二側板32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二通氣口42,在垂直于第二側板32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第一通氣口41與第二通氣口42連通但不相互交疊;在第三側板33上至少存在一個第三通氣口43,第三通氣口43與第二通氣口42連通且相互交疊,第二側板32與第三側板33之間設置有阻光填充物5,阻光填充物5中設置有連通第二通氣口42和第三通氣口43的彎折子排氣通道(圖中未示出),第一通氣口41、第二通氣口42、彎折子排氣通道和第三通氣口42構成排氣通道120。
具體地,圖13中所示的結構,在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中,通過相互錯位的通氣口設置來實現(xiàn)排氣通道120中的一部分,在工藝上的實現(xiàn)較為簡單,無需設置復雜的結構,只需要在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上設置錯位的通氣口,再將第一側板31和第二側板32組合在一起,即可形成排氣通道120中的部分彎折結構;在第二側板32和第三側板33中,通過阻光填充物5中彎折的子排氣通道配合第二通氣口42和第三通氣口43來實現(xiàn)排氣通道120的另一部分,阻光填充物5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與容置空間10之外的透光性,即進一步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并且,阻光填充物5填充于第二通氣口42和第三通氣口43之間,因此可以進一步阻礙容置空間10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10,從而進一步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4、6、7、8、9和13所示,阻光填充物5為泡棉。通過泡棉的發(fā)泡率可以達到不同的通氣性,同時也能有效阻隔異物。其中,泡棉是通過在材料中產(chǎn)生氣體發(fā)泡后所形成的,在氣體發(fā)泡的過程中,即會在材料中形成不規(guī)則但能夠透氣的彎折子排氣通道。
可選地,如圖3所示,側板3的厚度0.05mm≤d1≤0.1mm。
具體地,側板3的厚度d1越大,則背光模組的邊框厚度越大,不利于顯示產(chǎn)品整體的窄邊框設計;側板3的厚度d1越小,則第一子側邊框121的強度越小,不利于對顯示面板的支撐以及對于光學部件的保護,兼顧以上兩方面原因,設置側板3的厚度0.05mm≤d1≤0.1mm。
可選地,如圖3所示,任意相鄰的兩層側板3之間的最小距離0.03mm≤d2≤0.05mm。
具體地,任意相鄰的兩層側板3之間的最小距離d2越大,則背光模組的邊框厚度越大,不利于顯示產(chǎn)品整體的窄邊框設計;任意相鄰的兩層側板3之間的最小距離d2越小,則工藝難度越大,兼顧以上兩方面的原因,設置任意相鄰的兩層側板3之間的最小距離0.03mm≤d2≤0.05mm。
可選地,如圖5、圖10、圖11或圖12所示,吸附膠帶7的厚度為0.01mm。
具體地,吸附膠帶7的厚度是指吸附膠帶7在垂直于側板3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尺寸,吸附膠帶7的厚度越大,則越容易由于吸附過多異物而導致排氣通道120的堵塞;而吸附膠帶7的厚度越小,則工藝難度越大,兼顧以上兩方面的原因,設置吸附膠帶7的厚度為0.01mm。
可選地,如圖1所示,側邊框12包括環(huán)繞光學部件2的多個子側邊框;多個子側邊框包括三個第一子側邊框121和一個第二子側邊框122;第二子側邊框122和光學部件2之間設置有背光源8。
具體地,如圖1所示,第一子側邊框121上設置有上述排氣通道120,而第二子側邊框122上未設置上述排氣通道120,以使排氣通道120的排氣過程中,對于背光源8的影響盡量小。
可選地,如圖3所示,側板3包括鐵。
具體地,通過鐵制作側板3,成本低,且在鐵質(zhì)側板上制作通氣口4可采用激光打孔的方式,工藝簡單。
需要說明的是,在圖1和圖2所示的結構中,僅示意了俯視為矩形結構的背光模組,在另外一些可實現(xiàn)的實施方式中,背光模組可以為圓形、橢圓形或六邊形等形狀,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限定;另外,在圖3至圖13中任一所示的結構中,僅示意了一層側板上的一個通氣口,在另外一些可實現(xiàn)的實施方式中,一層側板上可以設置多個通氣口,本發(fā)明實施例對于一層側板上通氣口的數(shù)量不作限定;另外,在圖3至圖13中任一所示的結構中,僅示意了在排氣通道120在同一個平面內(nèi)的彎折結構,在另外一些以實現(xiàn)的實施方式中,排氣通道120的彎折結構可以形成在不同的平面內(nèi),只要能夠使排氣通道120具有彎折,以實現(xiàn)阻礙光線的目的即可,本發(fā)明實施例對于彎折結構的具體實現(xiàn)方式不作限定;另外,本發(fā)明實施例對于相鄰側板之間的連接方式也不作限定,例如,如圖3至圖13所示,相鄰的側板3之間設置有填充層6時,填充層6可以為雙面膠,相鄰的側板3通過填充層6粘接在一起;另外,上述光學部件2可以包括反射片、導光板和光學膜片等構成背光模組所需要的光學部件,本發(fā)明實施例對于光學部件2的具體結構不作限定。
如圖14和圖15所示,圖1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5為圖14中cc'向的剖面結構示意圖,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組200。
該背光模組200的具體結構和原理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液晶顯示裝置可以是例如觸摸屏、手機、平板計算機、筆記本電腦、電紙書或電視機等任何具有液晶顯示功能的電子設備。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液晶顯示裝置,在背光模組的第一子側邊框上設置有從容置空間連通至容置空間之外的排氣通道,一方面,當背光模組所對應的具有壓感觸控功能的液晶顯示裝置中的顯示面板受壓變形,壓力撤去后,外部空氣可以通過排氣通道進入容置空間中,顯示面板的形變可以快速恢復原狀,在連續(xù)對顯示面板進行按壓時,不容易將多次按壓誤判斷為一次按壓,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判斷準確性;再一方面,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的過程中,由于容置空間中的空氣可以更快地通過排氣通道排出容置空間,因此顯示面板的形變速度更快,提高了壓感觸控功能的響應速度;又一方面,由于在同一種介質(zhì)內(nèi)光是沿直線傳播的,而排氣通道具有彎折結構,因此減小了背光模組處漏光的概率,降低了由于背光模組漏光導致的顯示區(qū)域邊緣處產(chǎn)生亮線的概率;又一方面,由于排氣通道具有彎折結構,因此容置空間之外的異物進入容置空間的難度增大,從而降低了異物對顯示效果造成不良影響的概率。
可選地,如圖15和圖16所示,圖16為圖15中顯示面板部分區(qū)域的俯視圖,上述液晶顯示裝置還包括:顯示面板100,顯示面板100與背光模組200相對設置,顯示面板100覆蓋容置空間10;顯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壓感電極層101,第一壓感電極層101包括多個呈陣列排布的壓感電極塊1011,壓感電極塊1011通過過孔1013與壓感信號線1012電連接,壓感信號線1012與驅(qū)動芯片(圖中未示出)電連接。
具體地,在壓力觸控階段,可以通過檢測呈陣列排布的壓感電極塊1011與背光模組200上連接有固定電位(例如接地時的電位)的電勢能參考點之間形成的距離可變的電容的容值變化,實現(xiàn)3d空間內(nèi)的壓感觸控功能,即,在顯示面板受到按壓的過程中,顯示面板會發(fā)生形變,使得壓感電極塊1011與電勢能參考點之間的距離變小,壓感電極塊1011與電勢能參考點之間的距離變化會導致壓感電極塊1011與電勢能參考點之間形成的電容的容值變化,因此通過檢測上述電容的容值變化,既可判斷顯示面板受到按壓后的變形程度,從而判斷觸控壓力的大小,進而來實現(xiàn)相關觸控或者顯示功能。
可選地,如圖15所示,在垂直于顯示面板10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顯示面板100至少存在部分區(qū)域與第一子側邊框121相互交疊。
具體地,如圖15所示,通過第一子側邊框121實現(xiàn)對顯示面板100的支撐,可以進一步保證顯示面板100在工作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例如,在顯示面板100受到按壓時,第一子側邊框121可以在顯示面板的邊緣對顯示面板100起到支撐作用,顯示面板100的按壓位置處在按壓作用下發(fā)生形變,同時,容置空間10中的氣體通過第一子側邊框121上的排氣通道排出容置空間10,使壓力觸控功能快速響應,在顯示面板100的按壓力撤去后,容置空間10外的氣體通過第一子側邊框121上的排氣通道排入容置空間,使顯示面板100的形變能夠快速恢復原狀。
可選地,如圖15和圖16所示,第一壓感電極層101復用為自容式觸控電極層。
具體地,第一壓感電極層101復用為自容式觸控電極層,可節(jié)省一個電極層的制作工藝,顯示面板的驅(qū)動過程中,包括平面觸控階段和壓力觸控階段,通過分時復用的方式實現(xiàn)二維平面內(nèi)的觸控功能和3d空間內(nèi)的觸控功能,在平面觸控階段,壓感電極塊1011復用為自容式觸控電極,為每個自容式觸控電極提供觸控信號,同時接收每個自容式觸控電極上的感應信號,當顯示面板100上有觸控操作時,手指會和觸控位置處的自容式觸控電極發(fā)生耦合,使相應位置上的自容式觸控電極上的感應信號發(fā)生變化,通過檢測每個自容式觸控電極上的感應信號來判斷哪個自容式觸控電極上有觸控操作,進而可以確定二維平面內(nèi)的觸控位置。
可選地,如圖15和圖16所示,第一壓感電極層101復用為公共電極層。具體地,如圖15和圖16所示,第一壓感電極層101復用為公共電極層,可節(jié)省一個電極層的制作工藝,顯示面板的驅(qū)動過程中,包括顯示階段和壓力觸控階段,通過分時復用的方式實現(xiàn)顯示功能和3d空間內(nèi)的壓感觸控功能和/或二維平面內(nèi)的觸控功能。顯示面板100還包括呈矩陣分布的多個像素電極1014、多條柵線1015、多條數(shù)據(jù)線1016和多個薄膜晶體管1017,其中,每條柵線1015分別對應每行像素電極1014,每條數(shù)據(jù)線1016分別對應每列像素電極1014,每個薄膜晶體管1017分別對應一個像素電極1014,薄膜晶體管1017的源極連接于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1016,薄膜晶體管1017的漏極連接于對應的像素電極1014,薄膜晶體管1017的柵極連接于對應的柵線1015。其中,在平面觸控階段,第一壓感電極層101被運用于二維平面內(nèi)的觸控,在壓力觸控階段,第一壓感電極層101被運用于3d空間內(nèi)“人機交互”的壓力觸控,顯示裝置通過驅(qū)動芯片所偵測到的觸控壓力的大小來進行相關顯示切換;而在顯示階段,第一壓感電極層101被復用為公共電極,為顯示面板100提供公共電極電壓,其中,多條柵線1015依次輸出導通電平,在柵線1015輸出導通電平時,對應的薄膜晶體管1017導通,對應的數(shù)據(jù)線1016提供像素電極電壓信號至像素電極1014,使像素電極1014充電至像素電極電壓,液晶分子層中的液晶分子能夠在公共電極和像素電極1014之間的電壓差作用下實現(xiàn)偏轉(zhuǎn),進而實現(xiàn)顯示功能。
可選地,如圖15所示,背板11為金屬背板,金屬背板連接有固定電位。
具體地,如圖15所示,在壓力觸控階段,壓感電極塊1011上具有某電位,金屬背板11具有固定電位,例如將金屬背板11接地時的電位,使得在各個獨立的壓感電極塊1011與金屬背板11構成偵測觸控壓力用的電容c,當在某一壓感電極塊1011上進行壓力觸控時,壓感電極塊1011與金屬背板11即電勢能參考地之間的間隙變小,導致電容增大,而通過偵測電容的變化即可感知壓力的變化進而實現(xiàn)壓力觸控(forcetouch)。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