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食品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以桄榔、仁面果為原料,加入具有保健功效的中藥材,制得的一種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
背景技術:
桄榔,屬初生目,棕櫚科喬木,莖較粗壯,葉簇生于莖頂,葉鞘具黑色強壯的網狀纖維和針刺狀纖維。果實近球形,果實約在開花后2-3年時間成熟。桄榔味甘,性平,具有祛瘀破積、止痛的功效,對小兒疳積、發(fā)熱、痢疾、咽喉炎癥等有輔助治療的功效。
仁面果,木質常綠藤本植物,原生于原始森林,屬野生植物水果。常綠喬木,高可達10米。葉子羽狀復葉,核果的內果皮有幾個小眼點,像女孩的臉龐,所以稱為人面果。喜光和土壤肥沃之處,生長迅速,不耐貧瘠和干旱,抗風。嫩果可制成人面酥等,成熟果酸甜供食用。仁面果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
茵陳蒿,為菊科、蒿屬植物。早春采收幼苗,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幼苗多卷曲成團狀,灰綠色,全體密被白毛,綿軟如絨。莖細小,葉片呈羽狀分裂,小裂片線形、卵形或倒披針形,全緣。茵陳蒿味苦、辛,行涼,具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的功效,常用于黃疸、膽囊炎、膀胱濕熱、風癢瘡疥。
斑鳩木,為菊科植物茄葉斑鳩菊的根或莖、葉。多年生蔓狀藤本植物。莖直立,圓形,基部木質,節(jié)間長;枝密被棕色的短絨毛。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渾圓或有時心形,邊緣具波紋,上面綠色,密被短毛,下面密被柔毛或綿毛。斑鳩木 味甘、苦,性涼,具有潤肺止咳、祛風止癢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肺結核咳嗽、咯血、支氣管炎、胃腸炎、風濕痹痛等癥。
軟糖是一種柔軟和微存彈性的糖果,有透明的和半透明的。軟糖的含水量較高,絕大多數軟糖都制成水果味型的,也有一部分制成奶味和清涼味型的,軟糖是一種柔軟、有彈性和韌性的功能性糖果,經多個工序操作,構成具有不同形狀、香味耐保藏的固體糖果,具有彈性和咀嚼感。以桄榔、仁面果為主要原料,茵陳蒿、斑鳩木為保健原料,生產出一種保健型軟糖,目前還未見報道和產品上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以桄榔、仁面果為原料,同時添加茵陳蒿、斑鳩木,開發(fā)出一種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填補了國內使用這類原料制作軟糖的一項空白。
一種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及其生產方法,采用以下步驟:
A.桄榔預處理:取桄榔的花序,放入洗滌槽,淘洗干凈,瀝干水分,加入桄榔花序重0.3-0.5%的纖維素酶、0.1-0.3%的半纖維素酶、0.2-0.4%的果膠酶,加熱至38-42℃,保持30-40分鐘,再倒入裝有60-100目網篩的打漿機進行打漿,制得桄榔花序泥;
B.仁面果預處理:取新鮮飽滿、成熟的仁面果,放入洗滌槽,清洗干凈,去皮,去核,通過斬切機切成細丁狀,后入裝有60-100目網篩的打漿機進行打漿,制得仁面果漿,入容器中,加入仁面果漿重1-3%的甜酒曲,倒密封靜置發(fā)酵,待酒精度為0.8-1.2%體積比,結束發(fā)酵;
C.中藥材預處理:按一定比例取中藥材茵陳蒿、斑鳩木,加入原料中藥材重5-20倍的水,浸泡2-3小時,再煎煮30-60分鐘,后連同煎煮液一起,倒入裝有60-100目網篩打漿機進行打漿,再入漿渣分離機,分離出中藥汁;
D.熬糖:取適量水倒入不銹鋼容器中,燒開,加入水重1-2倍的白砂糖,混合攪拌均勻,用中火進行熬煮,待其完全溶化后改小火繼續(xù)熬煮,直至糖液變濃稠,溫度升至106-107℃,清理掉糖液表層的氣泡,制得糖液;
E.配料:取糖液90-120重量份、桄榔花序泥10-20重量份、發(fā)酵的仁面果漿10-30重量份、中藥汁2-5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小火加熱5-10分鐘,加熱結束進行冷卻,待混合物冷卻至60-70℃,加入食用膠0.5-1.5重量份、檸檬酸0.2-0.6重量份,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桄榔仁面果混合糖液;
F.成型:向模具中涂上炒熟的淀粉,倒入桄榔仁面果混合糖液,待冷卻至軟硬適中時,取出,用除粉機除去糖塊表面粘附的淀粉粒;
G.包裝:將成型的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裹上糯米紙,再用食品級包裝物進行外包裝;
H.檢驗、貯存:將檢驗合格的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貯存于陰涼、干燥、避光處。
本發(fā)明所述步驟C中一定比例的中藥材為以下原料重量比:茵陳蒿50-60%、斑鳩木40-50%。
本發(fā)明所述步驟F中的淀粉為葛根淀粉、芡實淀粉或菱角淀粉其中一種。
本發(fā)明的作用機理:
桄榔,祛瘀破積、止痛;仁面果,開胃消食;茵陳蒿,清熱利濕、利膽退黃;斑鳩木,潤肺止咳、祛風止癢。利用以上四味中藥相互配伍,協(xié)同生效,通過調節(jié)肺的肅降,肝的升發(fā),促進脾的健運,以達到破積止痛、開胃消食的作用。
本發(fā)明以桄榔、仁面果為原料,同時添加茵陳蒿、斑鳩木,制作出一種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其充分利用桄榔、仁面果的營養(yǎng)價值,與中藥相互配伍,協(xié)同增效,具有破積止痛、開胃消食的功效。發(fā)明中,采用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與果膠酶對原料桄榔進行了聯(lián)合酶解,對仁面果進行了甜酒曲初發(fā)酵,為產品增添了獨特的香味,制得的成品果香味濃,風味獨特,富有彈性,老少皆宜,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長期食用可明顯改善食積胃痛、食欲不振人群的不適。其制作工藝簡單,且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可進行機械化生產。
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較為詳細的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一種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及其生產方法,采用以下步驟:
A.桄榔預處理:取桄榔的花序,放入洗滌槽,淘洗干凈,瀝干水分,加入桄榔花序重0.4%的纖維素酶、0.2%的半纖維素酶、0.3%的果膠酶,加熱至39℃,保持38分鐘,再倒入裝有100目網篩的打漿機進行打漿,制得桄榔花序泥;
B.仁面果預處理:取新鮮飽滿、成熟的仁面果,放入洗滌槽,清洗干凈,去皮,去核,通過斬切機切成細丁狀,后入裝有100目網篩的打漿機進行打漿,制得仁面果漿,入容器中,加入仁面果漿重1.5%的甜酒曲,倒密封靜置發(fā)酵,待酒精度為0.8%體積比,結束發(fā)酵;
C.中藥材預處理:按重量比例取中藥材茵陳蒿55%、斑鳩木45%,加入原料中藥材重10倍的水,浸泡2小時,再煎煮30分鐘,后連同煎煮液一起,倒入裝有100目網篩打漿機進行打漿,再入漿渣分離機,分離出中藥汁;
D.熬糖:取適量水倒入不銹鋼容器中,燒開,加入水重1.2倍的白砂糖,混合攪拌均勻,用中火進行熬煮,待其完全溶化后改小火繼續(xù)熬煮,直至糖液變濃稠,溫度升至106℃,清理掉糖液表層的氣泡,制得糖液;
E.配料:取糖液100kg、桄榔花序泥12kg、發(fā)酵的仁面果漿15kg、中藥汁3kg,混合攪拌均勻,小火加熱6分鐘,加熱結束進行冷卻,待混合物冷卻至65℃,加入食用膠0.65kg、檸檬酸0.3kg,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桄榔仁面果混合糖液;
F.成型:向模具中涂上炒熟的葛根淀粉,倒入桄榔仁面果混合糖液,待冷卻至軟硬適中時,取出,用除粉機除去糖塊表面粘附的淀粉粒;
G.包裝:將成型的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裹上糯米紙,再用食品級包裝物進行外包裝;
H.檢驗、貯存:將檢驗合格的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貯存于陰涼、干燥、避光處。
本發(fā)明實施例1經12位食積胃痛、食欲不振的人群,連續(xù)食用10天,每日20克,癥狀明顯緩解人數為7人,有效率為58.33%;連續(xù)食用20天,每日20克以上,癥狀明顯緩解人數為8人,有效率為66.67%。
實施例2,一種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及其生產方法,采用以下步驟:
A.桄榔預處理:取桄榔的花序,放入洗滌槽,淘洗干凈,瀝干水分,加入桄榔花序重0.5%的纖維素酶、0.1%的半纖維素酶、0.25%的果膠酶,加熱至40℃,保持35分鐘,再倒入裝有80目網篩的打漿機進行打漿,制得桄榔花序泥;
B.仁面果預處理:取新鮮飽滿、成熟的仁面果,放入洗滌槽,清洗干凈,去皮,去核,通過斬切機切成細丁狀,后入裝有80目網篩的打漿機進行打漿,制得仁面果漿,入容器中,加入仁面果漿重2%的甜酒曲,倒密封靜置發(fā)酵,待酒精度為1%體積比,結束發(fā)酵;
C.中藥材預處理:按重量比例取中藥材茵陳蒿23%、斑鳩木18%、蓬莪術25%、半截葉15%、花苜蓿19%,加入原料中藥材重14倍的水,浸泡2.5小時,再煎煮40分鐘,后連同煎煮液一起,倒入裝有80目網篩打漿機進行打漿,再入漿渣分離機,分離出中藥汁;
D.熬糖:取適量水倒入不銹鋼容器中,燒開,加入水重1.5倍的白砂糖,混合攪拌均勻,用中火進行熬煮,待其完全溶化后改小火繼續(xù)熬煮,直至糖液變濃稠,溫度升至107℃,清理掉糖液表層的氣泡,制得糖液;
E.配料:取糖液200kg、桄榔花序泥25kg、發(fā)酵的仁面果漿30kg、中藥汁6kg,混合攪拌均勻,小火加熱8分鐘,加熱結束進行冷卻,待混合物冷卻至64℃,加入食用膠1.5kg、檸檬酸0.6kg,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桄榔仁面果混合糖液;
F.成型:向模具中涂上炒熟的芡實淀粉,倒入桄榔仁面果混合糖液,待冷卻至軟硬適中時,取出,用除粉機除去糖塊表面粘附的淀粉粒;
G.包裝:將成型的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裹上糯米紙,再用食品級包裝物進行外包裝;
H.檢驗、貯存:將檢驗合格的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貯存于陰涼、干燥、避光處。
蓬莪術,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莪術、溫郁金或廣西莪術的干燥根莖。干燥的根莖,呈卵圓形或紡錘形。外皮灰黃色至棕黃色,略有皺紋,有環(huán)形的節(jié),節(jié)上有須根痕跡。質堅實而重,極難折斷,破開面灰褐色至黃綠色,角質狀,有光澤,并有一黃白色環(huán)及白色的筋脈小點。蓬莪術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的功效,主治心腹脹痛、百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
半截葉,為西番蓮科植物鐮葉西番蓮的全草。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植物,單葉互生,葉頂平截,形似鍋鏟?;繄A或微心臟形,葉柄兩側有兩個腺體,無毛。有腋生卷須?;ňG白色,單生或排列成總狀花序,常腋生。果球形,漿果狀,綠色,肉質。半截葉味微苦,性溫,具有活血舒筋、燥濕殺蟲的功效,主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跌打骨折、肝炎、瘧疾、蛔蟲病。
花苜蓿,是一種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主根深入土中,根系發(fā)達?;ㄐ騻阈?,總花梗腋生,苞片刺毛狀,花冠黃褐色,中央深紅色至紫色條紋。莢果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扁平。花苜蓿具有清熱解毒、止咳止血的功效。
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作用機理:
桄榔,祛瘀破積、止痛;仁面果,開胃消食;茵陳蒿,清熱利濕、利膽退黃;斑鳩木,潤肺止咳、祛風止癢;蓬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半截葉,活血舒筋、燥濕殺蟲;花苜蓿,清熱解毒、止咳止血。利用以上七味中藥相互配伍,協(xié)同生效,通過調節(jié)肺的肅降,肝的升發(fā),促進脾的健運,以達到破積止痛、開胃消食的作用。
本發(fā)明實施例2經17位食積胃痛、食欲不振的人群,連續(xù)食用10天,每日20克,癥狀明顯緩解人數為12人,有效率為70.59%;連續(xù)食用20天,每日20克以上,癥狀明顯緩解人數為14人,有效率為82.35%。
實施例3,一種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及其生產方法,采用以下步驟:
A.桄榔預處理:取桄榔的花序,放入洗滌槽,淘洗干凈,瀝干水分,加入桄榔花序重0.3%的纖維素酶、0.3%的半纖維素酶、0.3%的果膠酶,加熱至41℃,保持33分鐘,再倒入裝有80目網篩的打漿機進行打漿,制得桄榔花序泥;
B.仁面果預處理:取新鮮飽滿、成熟的仁面果,放入洗滌槽,清洗干凈,去皮,去核,通過斬切機切成細丁狀,后入裝有80目網篩的打漿機進行打漿,制得仁面果漿,入容器中,加入仁面果漿重2.5%的甜酒曲,倒密封靜置發(fā)酵,待酒精度為1.2%體積比,結束發(fā)酵;
C.中藥材預處理:按重量比例取中藥材茵陳蒿18%、斑鳩木14%、蓬莪術16%、半截葉12%、花苜蓿13%、厚樸15%、黃槿12%,加入原料中藥材重18倍的水,浸泡3小時,再煎煮50分鐘,后連同煎煮液一起,倒入裝有80目網篩打漿機進行打漿,再入漿渣分離機,分離出中藥汁;
D.熬糖:取適量水倒入不銹鋼容器中,燒開,加入水重1.7倍的白砂糖,混合攪拌均勻,用中火進行熬煮,待其完全溶化后改小火繼續(xù)熬煮,直至糖液變濃稠,溫度升至106℃,清理掉糖液表層的氣泡,制得糖液;
E.配料:取糖液300kg、桄榔花序泥36kg、發(fā)酵的仁面果漿40kg、中藥汁8kg,混合攪拌均勻,小火加熱8分鐘,加熱結束進行冷卻,待混合物冷卻至66℃,加入食用膠2.5kg、檸檬酸1kg,混合攪拌均勻,制得桄榔仁面果混合糖液;
F.成型:向模具中涂上炒熟的菱角淀粉,倒入桄榔仁面果混合糖液,待冷卻至軟硬適中時,取出,用除粉機除去糖塊表面粘附的淀粉粒;
G.包裝:將成型的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裹上糯米紙,再用食品級包裝物進行外包裝;
H.檢驗、貯存:將檢驗合格的桄榔風味仁面果軟糖貯存于陰涼、干燥、避光處。
厚樸,該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干皮呈卷筒狀或雙卷筒狀,長30-35cm,厚2-7mm,習稱“筒樸”;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開如喇叭口,習稱“靴筒樸”。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栓皮呈鱗片狀,較易剝落,有明顯的橢圓形皮孔和縱皺紋,刮去栓皮者顯黃棕色;內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細密縱紋,劃之顯油痕。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顆粒性,外層灰棕色,內層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見多數小亮星。厚樸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的功效,主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濕阻中焦、脘痞吐瀉、痰壅氣逆、胸滿喘咳。
黃槿,為錦葵科植物黃槿的葉、樹皮或花。大多破碎或皺縮,完整葉近圓形或廣卵形,葉下面密被星狀柔毛。花多皺縮成團或不規(guī)則形,全體被毛;花萼鐘形,花冠鐘形,花瓣黃色,內面基部暗紫色,倒卵形,外面密被星狀柔毛,平滑無毛,被細腺毛。質輕脆。黃槿味甘、淡,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瘡癤腫痛。
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作用機理:
桄榔,祛瘀破積、止痛;仁面果,開胃消食;茵陳蒿,清熱利濕、利膽退黃;斑鳩木,潤肺止咳、祛風止癢;蓬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半截葉,活血舒筋、燥濕殺蟲;花苜蓿,清熱解毒、止咳止血;厚樸,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黃槿,清肺止咳、解毒消腫。利用以上九味中藥相互配伍,協(xié)同生效,通過調節(jié)肺的肅降,肝的升發(fā),促進脾的健運,以達到破積止痛、開胃消食的作用。
本發(fā)明實施例3經22位食積胃痛、食欲不振的人群,連續(xù)食用10天,每日20克,癥狀明顯緩解人數為18人,有效率為81.82%;連續(xù)食用20天,每日20克以上,癥狀明顯緩解人數為20人,有效率為90.91%。
以上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fā)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本發(fā)明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