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焦鏡頭及攝像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變焦鏡頭及具備該變焦鏡頭的攝像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高變 焦倍率且小型的可進行廣角攝像的變焦鏡頭及具備該變焦鏡頭的攝像裝置。
【背景技術】
[0002] 一直以來,小型數(shù)碼相機、數(shù)碼單反相機等采用了固體攝像器件的攝像裝置十分 普及。隨之,作為這些攝像系統(tǒng)的光學系統(tǒng),對能夠根據(jù)拍攝對象來調節(jié)焦距的變焦鏡頭的 市場需求很高。特別是對小型且具有高品質成像性能的變焦倍率高的變焦鏡頭的需求逐漸 增加,對這樣的變焦鏡頭的廣角化及低成本化的要求也很大。例如,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 種廣角端的半畫角超過80度且變焦倍率為30倍程度的廣角高倍率變焦鏡頭。另一方面, 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適合于透鏡交換式的攝像裝置的交換透鏡的變焦倍率高的變焦 鏡頭。
[0003]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4]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081113號公報 [0005]【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5100411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6]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7] 然而,近年來透鏡交換式的攝像裝置正普及開來,對滿足上述要求的交換透鏡用 的變焦鏡頭的要求很大。關于這一點,由于上述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廣角高倍率變焦鏡頭 是小型數(shù)碼相機用的變焦鏡頭,后焦距短,因而不能適用于透鏡交換式的攝像裝置的交換 鏡頭。對于數(shù)碼單反相機等的透鏡交換式的攝像裝置,需要在攝像器件和透鏡之間配置與 反光鏡等的光學取景器相關的構成元件,并且需要確保一定的后焦距。另一方面,雖然上述 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變焦鏡頭確保了一定的后焦距,是適合于透鏡交換式的攝像裝置的交 換透鏡的變焦倍率高的變焦鏡頭,但廣角端的半畫角為38°左右,不能夠充分滿足對廣角 化的需求。
[0008] 于是,本發(fā)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具有高品質的成像性能、低成本且小型的具有廣 角和高變焦倍率的變焦鏡頭及具備該變焦鏡頭的攝像裝置。
[0009] 解決課題的方法
[0010] 本發(fā)明人等潛心研宄的結果,通過采用以下的變焦鏡頭來解決了上述課題。
[0011] 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其特征在于,從物體側開始依次具備:具有正折射本領的第一 透鏡組、具有負折射本領的第二透鏡組、和具有正折射本領的第三透鏡組,在比第三透鏡組 更靠像側設置具有正折射本領的透鏡組P,并滿足以下條件式(1)-條件式(3)。
[0012] 【式1】
[0013] -1. 30 < ^rw < -0. 80 · · · (1)
[0014] -0· 21 < β 2w/tan Θ w < -〇· 12 · · · (2)
[0015] 0. 55 < fp/ V (fwXft) < I. 20 · · · (3)
[0016] 其中,
[0017] β rw :比第二透鏡組更靠像側的透鏡組的廣角端的合成橫向放大率;
[0018] β 2w :廣角端的第二透鏡組的橫向放大率;
[0019] Θ w :廣角端的最軸外光線的半畫角;
[0020] fp :透鏡組P的焦距;
[0021] fw :廣角端的光學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
[0022] ft :望遠端的光學系統(tǒng)整體的焦距;
[0023]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透鏡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4)。
[0024] 【式2】
[0025] 1. 33 < fl/ V (fwXft) < 2. 20 · · · (4)
[0026] 其中,
[0027] Π :第一透鏡組的焦距。
[0028]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三透鏡組及所述透鏡組P滿足以下的條 件式(5)。
[0029] 【式3】
[0030] 1. 05 < mp/m3 < 1. 50 · · · (5)
[0031] 其中,
[0032] mp :透鏡組P在從廣角端向望遠端變倍時的移動量;
[0033] m3 :第三透鏡組在從廣角端向望遠端變倍時的移動量。
[0034]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所述第二透鏡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6)。
[0035] 【式4】
[0036] 0. 23 < ( β 2t/ β 2w) / (f t/fw) < 0. 50 · · · (6)
[0037] 其中,
[0038] β 2t :第二透鏡組的望遠端的橫向放大率。
[0039]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所述第二透鏡組滿足以下的條件式(7)。
[0040] 【式5】
[0041] -0. 30 < f2/ V (fwXft) < -0. 16 · · · (7)
[0042] 其中,
[0043] f2 :第二透鏡組的焦距。
[0044]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透鏡組中配置于最靠像側的透鏡的至 少一面為非球面。
[0045] 在本發(fā)明的變焦鏡頭中,通過使所述第二透鏡組沿著光軸移動從無限遠向臨近物 體進行對焦,并優(yōu)選滿足以下的條件式(8)。
[0046] 【式6】
[0047] -0· 99 < β 2t < -0· 50 · · · (8)
[0048] 其中,
[0049] β 2t :第二透鏡組的望遠端的橫向放大率。
[0050] 本發(fā)明的攝像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上述變焦鏡頭和攝像器件,該攝像器件將在 該變焦鏡頭的像側通過該變焦鏡頭所形成的光學圖像變換為電信號。
[0051] 發(fā)明的效果
[0052]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具有高品質的成像性能、小型且具有廣角和高變焦倍 率的變焦鏡頭及具備該變焦鏡頭的攝像裝置。
【附圖說明】
[0053] 圖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無限對焦時的透鏡剖面及各 透鏡組的透鏡移動的光學剖面圖。
[0054] 圖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望遠端狀態(tài)的無限 遠對焦時的球面像差圖、像散圖、歪曲像差圖及倍率色像差圖。球面像差圖的實線曲線示出 波長587. 56nm的d線,虛線曲線示出波長656. 28nm的C線,單點劃線示出波長435. 84nm 的g線。像散圖的實線曲線AS示出矢像面的像差,虛線曲線AT示出切線(子午線)像 面的像差。倍率色像差圖的實線曲線示出波長656. 28nm的C線,虛線示出波長435. 84nm 的g線。以下,在各像差圖中也同樣。
[0055] 圖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無限對焦時的透鏡剖面及各 透鏡組的透鏡移動的光學剖面圖。
[0056] 圖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望遠端狀態(tài)的無限 遠對焦時的球面像差圖、像散圖、歪曲像差圖及倍率色像差圖。
[0057] 圖5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無限對焦時的透鏡剖面及各 透鏡組的透鏡移動的光學剖面圖。
[0058] 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3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望遠端狀態(tài)的無限 遠對焦時的球面像差圖、像散圖、歪曲像差圖及倍率色像差圖。
[0059] 圖7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4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無限對焦時的透鏡剖面及各 透鏡組的透鏡移動的光學剖面圖。
[0060] 圖8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4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望遠端狀態(tài)的無限 遠對焦時的球面像差圖、像散圖、歪曲像差圖及倍率色像差圖。
[0061] 圖9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5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無限對焦時的透鏡剖面及各 透鏡組的透鏡移動的光學剖面圖。
[0062] 圖10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5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望遠端狀態(tài)的無 限遠對焦時的球面像差圖、像散圖、歪曲像差圖及倍率色像差圖。
[0063] 圖11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6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無限對焦時的透鏡剖面及 各透鏡組的透鏡移動的光學剖面圖。
[0064] 圖1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6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望遠端狀態(tài)的無 限遠對焦時的球面像差圖、像散圖、歪曲像差圖及倍率色像差圖。
[0065] 圖13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7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無限對焦時的透鏡剖面及 各透鏡組的透鏡移動的光學剖面圖。
[0066] 圖1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7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望遠端狀態(tài)的無 限遠對焦時的球面像差圖、像散圖、歪曲像差圖及倍率色像差圖。
[0067] 圖15是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8的變焦鏡頭在廣角端的無限對焦時的透鏡剖面及 各透鏡組的透鏡移動的光學剖面圖。
[0068] 圖1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8的變焦鏡頭的廣角端狀態(tài)、中間狀態(tài)、望遠端狀態(tài)的無 限遠對焦時的球面像差圖、像散圖、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