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碘領域,具體是一種制取工業(yè)碘單晶體的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用于現(xiàn)代科學領域如半導體、碘硫化銻(SbSI)這類化合物晶體作為具有潛在應用前景的一類材料,其合成路線的探索及控制生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們已經(jīng)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CVD),超聲化學法和高溫水熱方法制備出SbSI等晶體。如用CVD方法可通過單質反應源在溫度超過600℃的條件下生長出碘硫化銻(SbSI)晶體。
據(jù)荷蘭《聲學》(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2008年15卷709頁)介紹,利用超聲化學方法在低于100℃的溫和條件下可制備出SbSI的納米尺寸晶體,但這樣生長出來的納米晶體表面通常會伴生著一層未晶化的非晶層,該非晶層會影響和限制晶體的性能。
發(fā)明專利內容
本發(fā)明專利提供一種制取工業(yè)碘單晶體的方法及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不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問題。
實現(xiàn)本發(fā)明第一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本發(fā)明碘硫化銻單晶體及其同類化合物單晶體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銻源或鉍、銅、銀、鉛或錫的可溶性金屬鹽,與硫源和碘源按1∶1∶1~5摩爾比作為反應原料,以濃度為0.5~2.4mol/L的鹽酸或硝酸溶液將反應原料溶解后,在高壓釜中于140-~300℃反應2~20h,經(jīng)過濾,用水或用無水乙醇洗滌后,在0~50℃晾干、烘干或真空干燥后,即得到具有棒狀外形的金屬光澤的碘硫化銻晶體;
通過采用不同濃度的鹽酸和/或硝酸來調節(jié)達到生產(chǎn)離散一維晶體結構目標化合物晶體的純度、晶體尺寸、晶體質量和晶體形貌:用0.5~1.4mol/L的酸溶液可得到離散的直徑為幾十微米到1毫米、長度為幾十微米到8毫米的一維棒狀結構;用1.4~1.8mol/L的酸溶液則得到由直徑為2微米的一維棒組裝成的三維結構;用1.8~2.4mol/L的酸溶液得到由直徑幾十納米、長幾微米的納米帶組裝成的塊狀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一種工業(yè)碘單晶體的方法及裝置,其特征在于:采用銻源或鉍、銅、銀、鉛或錫的可溶性金屬鹽,與硫源和碘源按1∶1∶1~5摩爾比作為反應原料,以濃度為0.5~2.4mol/L的鹽酸或硝酸溶液將反應原料溶解后,在高壓釜中于140-~300℃反應2~20h,經(jīng)過濾,用水或用無水乙醇洗滌后,在0~50℃晾干、烘干或真空干燥后,即得到具有棒狀外形的金屬光澤的碘硫化銻晶體;
通過采用不同濃度的鹽酸和/或硝酸來調節(jié)達到生產(chǎn)離散一維晶體結構目標化合物晶體的純度、晶體尺寸、晶體質量和晶體形貌:用0.5~1.4mol/L的酸溶液可得到離散的直徑為幾十微米到1毫米、長度為幾十微米到8毫米的一維棒狀結構;用1.4~1.8mol/L的酸溶液則得到由直徑為2微米的一維棒組裝成的三維結構;用1.8~2.4mol/L的酸溶液得到由直徑幾十納米、長幾微米的納米帶組裝成的塊狀結構;
顯然,本發(fā)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