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車輛控制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裝置及系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隨著車輛智能化的蓬勃發(fā)展,車輛后備箱的開啟方式日益多樣化。在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可以通過距離檢測、腳部動作、語音、人臉識別等不同的方法實現(xiàn)后備箱的自動開啟。
然而,通過語音或人臉識別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的方法成本較高;通過距離檢測方法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時,容易誤判;通過腳部動作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時,若用戶搬著較重的物體,則容易導致用戶摔倒,存在安全隱患。
總之,現(xiàn)有的方法無法安全便捷地開啟車輛后備箱。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實施例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安全便捷地開啟車輛后備箱。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包括:
當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向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發(fā)送身份認證請求;
接收到與所述身份認證請求對應的應答信號時,讀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
將所述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當二者匹配成功時,向車身控制器發(fā)送開啟后備箱指令,以控制所述后備箱開啟。
可選的,所述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還包括:
當所述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匹配失敗時,向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身份認證失敗信號,使得所述車載通訊裝置獲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二用戶身份信息,并與預設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
接收所述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的匹配結(jié)果,并當所述匹配結(jié)果為匹配成功 時,向車身控制器發(fā)送開啟后備箱指令,以控制所述后備箱開啟。
可選的,所述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還包括:
在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一周期T1,設定所述第一周期T1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一時長t1,且t1<T1;
在未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達到預設時長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二周期T2,設定所述第二周期T2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二時長t2,且t2<T2,T1<T2。
可選的,在設定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定時周期為第二周期T2后,還包括:當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三周期T3,設定所述第三周期T3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三時長t3,且t3<T3,T3<T2。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裝置,包括:
檢測單元,用于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
第一發(fā)送單元,用于當所述檢測單元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向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發(fā)送身份認證請求;
讀取單元,用于接收到所述身份認證請求對應的應答信號時,讀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
匹配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
第二發(fā)送單元,用于當所述匹配單元匹配結(jié)果為匹配成功時,向車身控制器發(fā)送開啟后備箱指令,以控制所述后備箱開啟。
可選的,所述車輛后備箱解鎖裝置還包括:第三發(fā)送單元,用于當所述匹配單元的匹配結(jié)果為匹配失敗時,向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身份認證失敗信號,使得所述車載通訊裝置獲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二用戶身份信息,并與預設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接收單元,適于接收所述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的匹配結(jié)果。
可選的,所述車輛后備箱解鎖裝置還包括:設置單元,用于:
在所述檢測單元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一周期T1,設定所述第一周期T1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一時長t1,且t1<T1;
在所述檢測單元未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達到預設時長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二周期T2,設定所述第二周期T2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二時長t2,且t2<T2,T1<T2。
可選的,所述設置單元,還用于:在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二周期T2后,當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三周期T3,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三周期T3,設定所述第三周期T3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三時長t3,且t3<T3,T3<T2。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系統(tǒng),包括:可穿戴智能設備、車身控制器以及上述任一種后備箱解鎖裝置。
可選的,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包括NFC芯片,所述后備箱解鎖裝置包括NFC讀卡器;
所述NFC讀卡器適于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NFC芯片標識時,向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發(fā)送身份認證請求,以及在接收到與所述身份認證請求對應的應答信號時,讀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
可選的,所述車輛后備箱解鎖系統(tǒng)還包括:車載通訊裝置,適于接收所述后備箱解鎖裝置發(fā)送的身份認證失敗信號,獲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二身份認證信息,并與預設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并將匹配結(jié)果發(fā)送至所述后備箱解鎖裝置。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shù)方案具有以下優(yōu)點:
在檢測到用戶佩戴的可穿戴智能設備時,獲取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用戶身份信息,并與預設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當二者匹配成功時,即可控制后備箱開啟。也就是說,在后備箱開啟過程中,用戶只需佩戴有可穿戴智能設備,且可穿戴智能設備被檢測到時,即可實現(xiàn)后備箱開啟,因此可以安全便捷地開啟車輛后備箱。
進一步,在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匹配失敗時,通過車載通訊裝置實現(xiàn)身份認證,并在身份認證成功后,控制車輛后備箱開啟。即使當前用戶不是車主本人,只要當前用戶是車主授權(quán)的用戶,也可實現(xiàn)后備箱的自動開啟,使得其他用戶也可以能夠安全便捷地開啟車輛后備箱。
此外,通過設置輪詢周期內(nèi)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且輪詢周期內(nèi)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小于輪詢周期,即在每個輪詢周期中,只有一部分時間用于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智能設備,與實時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智能設備相比,可以有效地減少功耗。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另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的流程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一種車輛后備箱NFC讀卡器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有的汽車后備箱解鎖方法包括距離檢測、腳部動作、語音、人臉識別等方法,然而通過語音或人臉識別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的方法成本較高;通過距離檢測方法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時,容易誤判;通過腳部動作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時,若用戶搬著較重的物體,則容易導致用戶摔倒,存在安全隱患??傊F(xiàn)有的方法無法安全便捷地開啟車輛后備箱。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檢測到用戶佩戴的可穿戴智能設備時,獲取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用戶身份信息,并與預設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當二者匹配成功時,即可控制后備箱開啟。也就是說,在后備箱解鎖過程中,用戶只需佩戴有可穿戴智能設備,且可穿戴智能設備被檢測到時,即可實現(xiàn)后備箱解鎖,因此可以安全便捷地開啟車輛后備箱。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jié) 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做詳細的說明。
參照圖1,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以下通過具體步驟進行詳細說明。
步驟S101,當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向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發(fā)送身份認證請求。
在具體實施中,可穿戴智能設備可以為可穿戴智能手環(huán),也可以為可穿戴智能手表等智能設備,還可以為其他類型的可穿戴智能設備。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可以在車輛上設置后備箱解鎖裝置,通過后備箱解鎖裝置來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智能設備。后備箱解鎖裝置的具體位置可以根據(jù)用戶的習慣設置,例如,可以將后備箱解鎖裝置設置在車輛的后備箱上。
在用戶佩戴的可穿戴智能設備處于后備箱解鎖裝置的感應距離內(nèi)時,后備箱解鎖裝置可以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此時,后備箱解鎖裝置可以向可穿戴智能設備發(fā)送身份認證請求??纱┐髦悄茉O備在接收到身份認證請求后,可以向后備箱解鎖裝置發(fā)送與身份認證請求對應的應答信號。
以可穿戴智能設備中包含近場無線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芯片,后備箱解鎖裝置中包含NFC讀卡器為例。當可穿戴智能設備貼近后備箱解鎖裝置時,NFC讀卡器檢測到可穿戴設備中的NFC芯片,即可向可穿戴設備發(fā)送身份認證請求??纱┐髦悄茉O備可以在接收到身份認證請求后,向后備箱解鎖裝置發(fā)送對應的應答信號。
步驟S102,接收到與所述身份認證請求對應的應答信號時,讀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
在具體實施中,在后備箱解鎖裝置接收到與身份認證請求對應的應答信號時,可以判定后備箱解鎖裝置與可穿戴智能設備已經(jīng)建立連接,二者之間可以進行無線通信。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可以預先在可穿戴智能設備中設置標識車主身份信息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例如,車主在購買可穿戴智能設備后,可以通過手機等終端設置對應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第一用戶身份信息可以包括標識車 主身份的信息,例如,用戶名、密碼、生日、電話號碼等,將上述信息通過一定的組合或編碼等操作后,即可生成第一用戶身份信息。
在讀取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后,可以執(zhí)行步驟S103。
步驟S103,將所述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
在具體實施中,可以預先在后備箱解鎖裝置中存儲用戶身份信息。例如,車主在購買可穿戴智能設備后,將存儲在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分享給后備箱解鎖裝置。后備箱解鎖裝置保存可穿戴智能設備分享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作為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
步驟S104,當二者匹配成功時,向車身控制器發(fā)送開啟后備箱指令,以控制所述后備箱開啟。
在具體實施中,在后備箱解鎖裝置讀取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后,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當二者匹配成功時,即可判定當前用戶為車主。此時,后備箱解鎖裝置可以向車身控制器發(fā)送開啟后備箱的指令。車身控制器在接收到開啟后備箱的指令后,即可控制后備箱開啟。
從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中提供的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可以得知,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車主只需要將可穿戴智能設備放置于后備箱解鎖裝置的感應距離內(nèi)即可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因此可以安全便捷地開啟車輛后備箱。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可穿戴智能設備中包含NFC芯片,后備箱解鎖裝置中包括NFC讀卡器時,鑒于NFC的工作距離,車主可以根據(jù)身高等因素,自行設置后備箱解鎖裝置中NFC讀卡器的高度。
通常情況下,NFC的工作范圍小于20厘米。因此,在執(zhí)行后備箱解鎖時,可穿戴智能設備的高度與NFC讀卡器的高度相差不能太大。可以預先獲取車主在搬著東西時,所佩戴的可穿戴智能設備的高度值H1,并根據(jù)H1來設置NFC讀卡器的高度值H2,H1與H2之間的差值不大于一定值。例如,H1與H2之間的差值不大于5厘米。
在實際應用中,當NFC讀卡器設置在車輛的后備箱上時,可以以醒目的方式標注NFC讀卡器的具體位置,以方便車主或其他用戶能夠快速的將可穿戴智能設備貼近NFC讀卡器。例如,通過標注“箭頭”圖標來指示NFC讀卡器的具體位置等。
由此可見,用戶在搬著重物時,由于NFC讀卡器的高度與用戶當前手腕高度相近,因此只需要將佩戴的可穿戴智能設備貼近NFC讀卡器即可開啟后備箱。相比于通過識別腳部動作的方法開啟后備箱,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提供的方法可以更加安全便捷地開啟后備箱。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執(zhí)行步驟S103時,還可以存在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不匹配的情況。
例如,當前用戶不是車主本人,當前用戶佩戴的可穿戴智能設備中存儲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只與當前用戶對應。然而,后備箱解鎖裝置中未存儲當前用戶對應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因此,將獲取到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時,匹配結(jié)果為匹配失敗,即身份認證失敗。也就是說,非車主本人無法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在車主將愛車借給朋友時,借車人無法采用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中的方法實現(xiàn)后備箱自動開啟。
為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另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方法,參照圖2,步驟S201~步驟S203可以參照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中的步驟S101~步驟S103,此處不做贅述。
步驟S204,判斷是否匹配成功。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匹配成功時,執(zhí)行步驟S205;否則,執(zhí)行步驟S206。
步驟S205,向車身控制器發(fā)送開啟后備箱指令,以控制所述后備箱開啟。
步驟S206,向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身份認證失敗信號,使得車載通訊裝置獲取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二用戶身份信息,并與預設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當前用戶非車主本人時,車主可以預先將標識車 主身份的第二身份認證信息分享給借車人。例如,車主可以將愛車的藍牙鑰匙分享至借車人的可穿戴智能設備。
在匹配失敗時,后備箱解鎖裝置可以向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身份認證失敗信號。車載通訊裝置在接收到身份認證失敗信號后,可以與可穿戴智能設備建立連接??纱┐髦悄茉O備將第二身份認證信息發(fā)送至車載通訊裝置。車載通訊裝置獲取第二身份認證信息,并與預先存儲的身份認證信息進行匹配,并將匹配結(jié)果發(fā)送至后備箱解鎖裝置。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車載通訊裝置為Telematics-Box。后備箱解鎖裝置通過CAN總線向Telematics-Box發(fā)送身份認證失敗的信號。Telematics-Box在接收到身份認證失敗的信號后,通過藍牙與當前用戶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建立連接??纱┐髦悄茉O備通過藍牙傳輸將第二身份認證信息發(fā)送至Telematics-Box。Telematics-Box獲取第二身份認證信息,并與Telematics-Box服務提供商(TSP)中存儲的身份認證信息進行匹配,并將匹配結(jié)果發(fā)送至后備箱解鎖裝置。
步驟S207,接收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的匹配結(jié)果。
步驟S208,判斷是否匹配成功。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后備箱解鎖裝置接收到的匹配結(jié)果為匹配成功時,執(zhí)行步驟S205。在后備箱解鎖裝置接收到的匹配結(jié)果為匹配失敗時,則執(zhí)行步驟S209。
步驟S209,后備箱保持鎖閉狀態(tài)。
由此可見,在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匹配失敗時,通過車載通訊裝置實現(xiàn)身份認證,并在身份認證成功后,控制車輛后備箱開啟。即使當前用戶不是車主本人,只要當前用戶是車主授權(quán)的用戶,也可實現(xiàn)后備箱的自動開啟,使得其他用戶也可以能夠安全便捷地開啟車輛后備箱。
在實際應用中,NFC在通信時,參與NFC通信的設備可以分為發(fā)起設備和目標設備。發(fā)起設備負責主動建立電磁場,目標設備被動應答。例如,公交卡是被動應答的目標設備,讀卡器是主動建立電磁場的發(fā)起設備。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可穿戴智能設備可能存在電量不足甚至沒電的情況。為了能夠在上述情況下仍能實現(xiàn)后備箱解鎖,因此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NFC芯片可以工作在被動應答模式,后備箱解鎖裝置中的NFC讀卡器可以工作在主動模式。即便可穿戴智能設備沒電,也可以實現(xiàn)正常的后備箱解鎖。
當車輛的后備箱解鎖裝置中的NFC讀卡器工作在主動模式時,需要實時的向NFC讀卡器供電。目前,車輛在閑置不使用時,車輛內(nèi)的電子器件的電源由車載電瓶提供。在NFC讀卡器一直處于主動模式時,功耗較大。
因此,為減小NFC讀卡器的功耗,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給出了一種NFC讀卡器的控制方法,以下通過具體步驟進行詳細說明。
步驟S301,設定NFC讀卡器的初始輪詢周期T0。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為減少NFC讀卡器的功耗,可以以預設的初始輪詢周期T0定時啟動NFC讀卡器建立電磁場來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設備。每個初始輪詢周期T0內(nèi)建立電磁場的時長為t0,且t0<T0。NFC讀卡器在其余時間內(nèi)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也就是說,在每一個輪詢周期內(nèi),NFC讀卡器只在其中的一部分時間內(nèi)建立電磁場,以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設備,其余時間則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從而可以減小功耗。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NFC讀卡器的初始輪詢周期T0可以根據(jù)實際的應用場景進行設定。在用戶較為頻繁的開啟后備箱時,可以將初始輪詢周期T0設置為較小值;在用戶開啟后備箱的次數(shù)較少時,可以將初始輪詢周期T0設置為較大值。每個初始輪詢周期內(nèi),NFC讀卡器建立電磁場的時長t0也可以根據(jù)實際的應用場景進行設定,只要滿足t0<T0即可。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初始輪詢周期T0設置為500ms,每個初始輪詢周期內(nèi)NFC讀卡器建立電磁場的時長t0為100ms。即每個初始輪詢周期內(nèi),NFC讀卡器處于主動模式的時長只有100ms,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的時長為400ms。相比于NFC讀卡器一直處于主動模式,可以有效地減小NFC讀卡器的功耗。
步驟S302,判斷是否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NFC讀卡器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時,執(zhí)行步驟S303;在NFC讀卡器未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時,執(zhí) 行步驟S304。
步驟S303,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一周期T1,設定第一周期T1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一時長t1。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當NFC讀卡器建立電磁場時,才可以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智能設備,因此,NFC讀卡器建立電磁場的時長即為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可以根據(jù)實際的應用場景設置第一周期T1以及第一時長t1,只要滿足t1<T1即可。第一周期T1可以與初始輪詢周期T0相等,也可以與初始輪詢周期T0不等。第一時長t1也可以與初始輪詢周期T0中建立電磁場的時長t0相等或不等。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第一周期與初始輪詢周期均為500ms,第一時長t1與t0均為100ms。
步驟S304,判斷未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的時長是否達到預設時長。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長時間未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時,當前車輛可能長時間處于閑置狀態(tài)。為進一步減少NFC讀卡器的功耗,在未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的時長達到預設時長時,可以執(zhí)行步驟S305;否則,輪詢周期保持為第一周期T1,NFC讀卡器建立電磁場的時長保持為第一時長t1,即重新執(zhí)行步驟S303。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也可以根據(jù)實際的應用情況設定預設時長。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預設時長為2天。
步驟S305,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二周期T2,設定第二周期T2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二時長t2。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車輛可能長時間處于閑置狀態(tài)時,可以NFC讀卡器的將輪詢周期設置為第二周期T2,且T2>T1,即通過延長輪詢周期來進一步減少NFC讀卡器的功耗。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第二周期T2以及第二時長t2也可以根據(jù)實際的應用場景進行設定,只要滿足t2<T2即可。第二時長t2可以與t1相等,也可以與 t1不等。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為確保NFC讀卡器能夠及時響應,設定第二周期T2的值為2s,第二時長t2為100ms。
步驟S306,判斷是否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在將NFC讀卡器的輪詢周期設置為第二周期T2后,在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時,可以執(zhí)行步驟S307;否則,執(zhí)行步驟S305。
步驟S307,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三周期T3,設定第三周期T3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三時長t3。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t3<T3。在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NFC芯片時,表明車主此時對車輛的后備箱進行了解鎖,車主可能會頻繁的使用后備箱。為了快速響應車主需求,可以減小輪詢周期,即T3<T2。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第三周期T3以及第三時長t3也可以根據(jù)實際的應用場景進行設定,只要滿足T3<T2即可。第三周期T3可以與第一周期T1相等或不等,第三時長t3也可以與第一時長t1相等或不等。
在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設定第三周期T3的值為500ms,第三時長t3為100ms。
由此可見,通過設置輪詢周期內(nèi)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且輪詢周期內(nèi)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小于輪詢周期,即在每個輪詢周期中,后備箱解鎖裝置只有一部分時間用于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智能設備,與實時檢測是否存在可穿戴智能設備相比,可以有效地減少功耗。
參照圖4,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裝置40,包括:檢測單元401、第一發(fā)送單元402、讀取單元403、匹配單元404以及第二發(fā)送單元405,其中:
檢測單元401,用于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
第一發(fā)送單元402,用于當所述檢測單元401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向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發(fā)送身份認證請求;
讀取單元403,用于接收到所述身份認證請求對應的應答信號時,讀取所 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
匹配單元404,用于將所述第一用戶身份信息與預先存儲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
第二發(fā)送單元405,用于當所述匹配單元404匹配結(jié)果為匹配成功時,向車身控制器發(fā)送開啟后備箱指令,以控制所述后備箱開啟。
在具體實施中,所述車輛后備箱解鎖裝置40還可以包括:第三發(fā)送單元406,用于當所述匹配單元404的匹配結(jié)果為匹配失敗時,向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身份認證失敗信號,使得所述車載通訊裝置獲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中的第二用戶身份信息,并與預設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接收單元407,適于接收所述車載通訊裝置發(fā)送的匹配結(jié)果。
在具體實施中,所述車輛后備箱解鎖裝置還可以包括:設置單元,用于:在所述檢測單元401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一周期T1,設定所述第一周期T1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一時長t1,且t1<T1;
在所述檢測單元401未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達到預設時長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二周期T2,設定所述第二周期T2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一時長t2,且t2<T2,T1<T2。
在具體實施中,所述設置單元還可以用于:在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二周期T2后,當所述檢測單元401檢測到可穿戴智能設備時,設定輪詢周期為第三周期T3,設定所述第三周期T3中檢測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時長為第三時長t3,且t3<T3,T3<T2。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后備箱解鎖系統(tǒng)50,包括:可穿戴智能設備501、車身控制器502以及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中提供的后備箱解鎖裝置503。
在具體實施中,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501中包括NFC芯片,所述后備箱解鎖裝置503中包括NFC讀卡器;
所述NFC讀卡器適于檢測到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501中的NFC芯片標識 時,向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501發(fā)送身份認證請求,以及在接收到與所述身份認證請求對應的應答信號時,讀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501中的第一用戶身份信息。
在具體實施中,所述車輛后備箱解鎖系統(tǒng)50還可以包括:車載通訊裝置504,適于接收所述后備箱解鎖裝置503發(fā)送的身份認證失敗信號,獲取所述可穿戴智能設備501中的第二身份認證信息,并與預設的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匹配,并將匹配結(jié)果發(fā)送至所述后備箱解鎖裝置503。
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實施例的各種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驟是可以通過程序來指令相關(guān)的硬件來完成,該程序可以存儲于一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zhì)中,存儲介質(zhì)可以包括:ROM、RAM、磁盤或光盤等。
雖然本發(fā)明披露如上,但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均可作各種更動與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quán)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