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血液成分分離裝置及血液成分分離方法。
背景技術:
科學合理用血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安全輸血四大戰(zhàn)略之一,其核心內(nèi)容就是成分輸血。血液成分制備基本上都采用機械離心后使用分漿夾或者血液成分分離機進行紅細胞和血漿的分離,其優(yōu)點是簡單快速和批量操作。但是,現(xiàn)行方法存在以下缺陷:
所制備的血液成分質(zhì)量受離心參數(shù)( 轉速、溫度、時間、加速、減速) 的影響很大。如當離心力為3840g,離心12 min時,紅細胞壓積為0.47±0.03;當離心力為2475g,離心10min時,紅細胞壓積值則變成0.43±0.03。
離心對紅細胞形態(tài)有影響,脆性增加,24h后才能恢復。
過量離心使紅細胞受到過度擠壓而導致紅細胞內(nèi)外某些物質(zhì)發(fā)生交換而使含量改變;由于過量離心使血清中某些物質(zhì)特別是酶類的活性發(fā)生而導致某些物質(zhì)的含量改變,影響后續(xù)的檢測結果。
離心引起血袋破損,導致血液報廢。血袋破損,破損滲血造成的報廢的比例可以高達8.21%。
血液成分制備成本高:需要儀器設備(離心機/成分分離機)、人力(專業(yè)技術人員)、電力等資源。
需要潔凈的操作空間,不適合在野外(戰(zhàn)時、賑災、反恐)、采血車上開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血液成分分離裝置,無需使用離心機和血液成分分離機,在自然重力條件下,利用過濾機構對血液進行過濾分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血液成分分離裝置,用于分離血液中的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所述裝置包括:
用于儲存血液的第一儲液袋;
與所述第一儲液袋連通的用于過濾血液的第一過濾機構;
與所述第一過濾機構連通的用于儲存過濾得到的血液的血液成分分離器;
設于所述血液成分分離器中的用于過濾血小板和血漿以得到紅細胞的第二過濾機構;
設于所述血液成分分離器中的用于過濾血漿以得到血小板的第三過濾機構,所述第三過濾機構位于所述第二過濾機構的下方;
與所述血液成分分離器連通的用于存放過濾后剩余的血漿的第二儲液袋。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過濾機構沿遠離所述第一儲液袋的方向依次包括用于過濾微聚體的微聚體過濾器、用于過濾白細胞的白細胞過濾器。
更優(yōu)選地,所述微聚體過濾器為尼龍過濾網(wǎng),所述微聚體過濾器的孔徑在30-60um之間。
更優(yōu)選地,所述白細胞過濾器由多層改性無紡布疊加而成。
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過濾機構包括用于過濾血小板和血漿以得到紅細胞的過濾器、與所述血液成分分離器連通的用于存放過濾得到的紅細胞的第三儲液袋。
更優(yōu)選地,所述過濾器為第一過濾網(wǎng),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為尼龍過濾網(wǎng),所述第一過濾網(wǎng)的孔徑在4-6um之間。
更優(yōu)選地,所述過濾器為第一過濾膜,所述第一過濾膜為呈U形分布的中空纖維過濾管膜,所述第一過濾膜的孔徑在4-6um之間,所述第一過濾膜的管徑在0.1-1mm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三過濾機構包括用于過濾血漿以得到血小板的第二過濾網(wǎng)、與所述血液成分分離器連通的用于存放過濾得到的血小板的第四儲液袋,所述第二過濾網(wǎng)的孔徑在0.8-1.2um之間。
優(yōu)選地,所述裝置還包括采血機構,所述采血機構包括采血針、分別與所述采血針和所述第一儲液袋連通的采血導管、與所述第一儲液袋連通的采樣袋。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血液成分分離方法,無需使用離心機和血液成分分離機,在自然重力條件下,利用過濾機構對血液進行過濾分離。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血液成分分離方法,通過重力對血液成分進行分離,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血,使采集的血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微聚體過濾器中以過濾血液中的細胞碎片、大顆粒物質(zhì)、變性蛋白;
(2)使步驟(1)中過濾得到的血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白細胞過濾器中以過濾血液中的白細胞;
(3)使步驟(2)中過濾的到的血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血液成分分離器中,在所述血液成分分離器中從上往下依次設置用于過濾紅細胞的第一過濾器、用于過濾血小板的第二過濾器,使血液在重力作用下依次通過所述第一過濾器和所述第二過濾器后得到血漿;
(4)收集所述血液成分分離器中分離后得到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本發(fā)明一種血液成分分離裝置及血液分離方法,在自然重力條件下,利用白細胞濾器濾除白細胞,采用新型中空纖維材料或新型血液過濾網(wǎng)材料分離出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該裝置成本低廉、操作簡易、體積小巧、攜帶方便、短時高效、不受污染,能夠保持血液形態(tài)和原有細胞生物活性。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fā)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一;
附圖2為本發(fā)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二;
附圖3為懸掛架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第一儲液袋;2、血液成分分離器;3、第二儲液袋;4、微聚體過濾器;5、白細胞過濾器;6、第三儲液袋;7、第一過濾網(wǎng);8、第一過濾膜;9、第二過濾網(wǎng);10、第四儲液袋;11、采血針;12、采血導管;13、采樣袋;14、流量調(diào)節(jié)器;15、第一止流夾;16、第二止流夾;17、第三止流夾;18、第四止流夾;19、第五止流夾;20、第六止流夾;21、懸掛架;22、排氣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來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闡述。
參見圖1-2所示,上述一種血液成分分離裝置,用于分離血液中的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該裝置包括:
用于儲存血液的第一儲液袋1;
采血機構,采血機構包括采血針11、分別與采血針11和第一儲液袋1連通的采血導管12、與第一儲液袋1連通的采樣袋13、設于采血導管12上的第一止流夾15、設于采樣袋13和第一儲液袋1之間的第二止流夾16;
與第一儲液袋1連通的用于過濾血液的第一過濾機構、設于第一過濾機構和血液成分分離器之間的流量調(diào)節(jié)器14、第一儲液袋1和第一過濾機構之間的第三止流夾17;
與第一過濾機構連通的用于儲存過濾得到的血液的血液成分分離器2;
設于血液成分分離器2中的用于過濾血小板和血漿以得到紅細胞的第二過濾機構;
設于血液成分分離器2中的用于過濾血漿以得到血小板的第三過濾機構,第三過濾機構位于第二過濾機構的下方;
與血液成分分離器2連通的用于存放過濾后剩余的血漿的第二儲液袋3、設于血液成分分離器2和第二儲液袋3之間的第四止流夾18。
上述第一過濾機構沿遠離第一儲液袋1的方向依次包括用于過濾微聚體的微聚體過濾器4、用于過濾白細胞的白細胞過濾器5。
血液成分分離器2和微聚體過濾器4的上端均設有排氣閥門22,該排氣閥門22用于使其中的血液順暢流動,不會發(fā)生停滯和阻塞的問題。
該微聚體過濾器4為尼龍過濾網(wǎng),該微聚體過濾器4的孔徑為30um,該微聚體過濾器4用于過濾血液中的細胞碎片,大顆粒物質(zhì)以及變性蛋白等。
該白細胞過濾器5采用采用PBT多層樹脂纖維改性無紡布布疊加而成,用于去除血液中的白細胞,且基本保證其余血細胞生物活性。
上述第二過濾機構包括用于過濾血小板和血漿以得到紅細胞的過濾器、與血液成分分離器2連通的用于存放過濾得到的紅細胞的第三儲液袋6、設于血液成分分離器2和第三儲液袋6之間的第五止流夾19。
在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該過濾器為第一過濾網(wǎng)7,該第一過濾網(wǎng)7為尼龍過濾網(wǎng),該第一過濾網(wǎng)7的孔徑為5um。該第一過濾網(wǎng)7呈波浪形,通過這個設置,能夠增加過濾面積,使過濾效果更好。
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該過濾器為第一過濾膜8,該第一過濾膜8為呈U形分布的中空纖維過濾管膜,該第一過濾膜8的孔徑為5um,該第一過濾膜8的管徑在為0.8mm,該第一過濾膜8包括聚砜膜,聚醚砜膜,三醋酸纖維膜等。第一過濾機構和第三儲液袋6分別與U形分布的中空纖維過濾管膜的兩端相連通。
上述第三過濾機構包括用于過濾血漿以得到血小板的第二過濾網(wǎng)9、與血液成分分離器2連通的用于存放過濾得到的血小板的第四儲液袋10、設于血液成分分離器2和第四儲液袋10之間的第六止流夾20,第二過濾網(wǎng)9的孔徑為1um。該第二過濾網(wǎng)9呈波浪形,通過這個設置,能夠增加過濾面積,使過濾效果更好。
經(jīng)測試,由該裝置制備的血液成分符合國家標準(GB18469-2012)。
以下具體闡述下本實施例的工作過程:
拔去采血針11保護套,打開采血導管12上的第一止流夾15,關閉其余止流夾,擰斷采血導管12的接口,進行血液采集。采集完畢后立即熱合采血導管12,擰斷連接采樣袋13的接口,同時打開第二止流夾16,進行血液采樣。待采樣結束后當立即熱合采樣袋13與第一儲液袋1之間的導管,至此,血液采集過程結束。
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將第一儲液袋1、血液成分分離器2、第二儲液袋3、第三儲液袋6、第四儲液袋10分別懸掛至圖3所示的懸掛架21上的對應位置處,使其整體垂直于地面,擰斷第一儲液袋1的連接口,打開第三止流夾17、第四止流夾18、第五止流夾19,關閉第六止流夾20,同時擰斷第三儲液袋6的連接接口,調(diào)節(jié)流量調(diào)節(jié)器14,血液流經(jīng)微聚體過濾器4去除血液中的大顆粒物質(zhì)及變形蛋白,再流經(jīng)白細胞過濾器5可去除白細胞。第一過濾機構過濾后的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進入血液成分分離器2。通過第一過濾膜8的U形中空纖維過濾層可截留紅細胞,使紅細胞直接流入帶有保養(yǎng)液的第三儲液袋6中,經(jīng)第一過濾膜8過濾的血液流向下流動,通過第二過濾網(wǎng)9可截留血小板,血漿可直接通過第二過濾網(wǎng)9進入第二儲液袋3。經(jīng)過設定的時間后,血液可全部過濾完畢,此時打開第六止流夾20,擰斷第四儲液袋10上的接口,傾斜血液成分分離器2,將過濾完畢的血小板導入第四儲液袋10中,至此成分血采集完畢,熱合各個導管,成分血可直接使用或者保存。
上述一種血液成分分離方法,通過重力對血液成分進行分離,參見圖2所示的實施例中,將第一儲液袋1、血液成分分離器2、第二儲液袋3、第三儲液袋6、第四儲液袋10分別懸掛至圖3所示的懸掛架21上的對應位置處,使其整體垂直于地面,擰斷第一儲液袋1的連接口,打開第三止流夾17、第四止流夾18,關閉第五止流夾19、第六止流夾20,調(diào)節(jié)流量調(diào)節(jié)器14,血液流經(jīng)微聚體過濾器4去除血液中的大顆粒物質(zhì)及變形蛋白,再流經(jīng)白細胞過濾器5可去除白細胞。第一過濾機構過濾后的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進入血液成分分離器2。通過第一過濾網(wǎng)7(即第一過濾器)可截留紅細胞,經(jīng)第一過濾網(wǎng)7過濾的血液流向下流動,通過第二過濾網(wǎng)9(即第二過濾器)可截留血小板,血漿可直接通過第二過濾網(wǎng)9進入第二儲液袋3。經(jīng)過設定的時間后,血液可全部過濾完畢,此時打開第五止流夾19、第六止流夾20,擰斷第三儲液袋6、第四儲液袋10上的接口,將過濾完畢的紅細胞導入第三儲液袋6中,同時將過濾完畢的血小板導入第四儲液袋10中,至此成分血采集完畢,熱合各個導管,成分血可直接使用或者保存。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jù)本發(fā)明精神實質(zhì)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