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是一種設有自動加煤機構和通水爐排的新型煤氣發(fā)生鍋爐。
背景技術:
目前被廣泛應用的煤氣發(fā)生爐結構功能單一,操作不便,氣化不充分。針對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研制一種新型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是十分必要的。
發(fā)明內(nèi)容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來發(fā)明是為了提供一種設有自動加煤機構和通水爐排的新型煤氣發(fā)生鍋爐。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其結構在于由除塵水池、煙囪、爐體、爐排、除渣機、橫水管、清渣口、清灰口所組成;其特征在于爐體上設有水套;爐排上方設有與進風室相通的通風管排,管排外設有與爐體水套相通的外部水套;爐排下方設有耐火導流板,耐火導流板下方設有水套導流板,水套導流板與水套相連通,耐火導流板安裝在與水套相連通的通水架體上;在進煤口的入口處裝有送煤活塞機構,與加煤斗共同組成自動加煤機構;進煤口外部水套上設有除塵氣封。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送煤活塞機構由偏心機構與活塞相連接而成。爐排為三角通水爐排。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結構新穎,實用性強,該爐設有自動加煤機構和通水進風爐排、耐火導流板和水套導流板,既具有導流板式反燒常壓爐的功能,同時兼具操作方便、氣化充分等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共有一張附圖圖1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結構示意圖圖中1、除塵水池 2、煙囪 3、送煤活塞機構 4、加煤斗5、除塵氣封 6、爐體 7、管排 8、爐排 9、耐火導流板10、水套導流板 11、進風管 12、除渣機 13、橫水管 14、水套15(16、17)、清渣口 18、風室 19(20)、清灰口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所示,其結構由除塵水池1、煙囪2、爐體6、爐排8、除渣機12、橫水管13、清渣口、清灰口所組成;其特征在于爐體6上設有水套14;爐排8上方設有與進風室18相通的通風管排7,管排7外設有與爐體水套14相通的外部水套;爐排8下方設有耐火導流板9,耐火導流板9下方設有水套導流板10,水套導流板10與水套相連通,耐火導流板9安裝在與水套14相連通的通水架體上;在進煤口的入口處裝有送煤活塞機構3,與加煤斗4共同組成自動加煤機構;進煤口外部水套上設有除塵氣封5。送煤活塞機構3由偏心機構與活塞相連接而成。爐排8為三角通水爐排。工作時,自動加煤機構中的偏心機構與擺線減速機相連,加入加煤斗4的燃煤經(jīng)加煤方活塞推送進入爐膛的通風管排7上,經(jīng)氣化初燃后,落入爐排8上,進行燃燒,部分漏煤落入耐火導流板9上再燃燒??諝庥赏L管排7進入爐膛。空氣經(jīng)除塵氣封5正壓進入爐排,使爐膛內(nèi)燃氣不經(jīng)加煤口處外泄?;鹧娼?jīng)爐排、導流板下行,煙氣經(jīng)除塵水池1除塵后經(jīng)煙囪2排入大氣。
權利要求1.一種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由除塵水池(1)、煙囪(2)、爐體(6)、爐排(8)、除渣機(12)、橫水管(13)、清渣口、清灰口所組成;其特征在于爐體(6)上設有水套(14);爐排(8)上方設有與進風室(18)相通的通風管排(7),管排(7)外設有與爐體水套(14)相通的外部水套;爐排(8)下方設有耐火導流板(9),耐火導流板(9)下方設有水套導流板(10),水套導流板(10)與水套(14)相連通,耐火導流板(9)安裝在與水套(14)相連通的通水架體上;在進煤口的入口處裝有送煤活塞機構(3),與加煤斗(4)共同組成自動加煤機構;進煤口外部水套上設有除塵氣封(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其特征在于送煤活塞機構(3)由偏心機構與活塞相連接而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其特征在于爐排(8)為三角通水爐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導流板式煤氣發(fā)生爐是一種設有自動加煤機構和通水爐排的新型煤氣發(fā)生鍋爐。其結構由除塵水池、煙囪、爐體、爐排、除渣機、橫水管、清渣口、清灰口所組成;其特征在于爐體上設有水套;爐排上方設有與進風室相通的通風管排,管排外設有與爐體水套相通的外部水套;爐排下方設有耐火導流板,耐火導流板下方設有水套導流板,水套導流板與水套相連通,耐火導流板安裝在與水套相連通的通水架體上;在進煤口的入口處裝有送煤活塞機構,與加煤斗共同組成自動加煤機構;進煤口外部水套上設有除塵氣封。本實用新型既具有導流板式反燒常壓爐的功能,同時操作方便、氣化充分??蓮V泛用于集中供熱的采暖系統(tǒng),也可用于浴池等領域。
文檔編號C10J3/20GK2639304SQ03206349
公開日2004年9月8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7月24日
發(fā)明者劉學儉 申請人:劉學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