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二次變力高壓充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充氣裝置,主要用于自行車、三輪車、摩托車和氣球充氣的二次變力高壓充氣裝置,該裝置由氣筒、底座等組成。
現(xiàn)有的打氣筒一般帶有貯氣室打氣筒,這種打氣筒操作費力,僅能達到3-5個氣壓,體積大,不便于攜帶,中國專利87200114報導了一種“自行車便攜,省力打氣筒”,利用了自行車后輪橫梁和單腳支之間自然形成的夾角,增設一只活塞式打氣筒,利用杠桿原理一次壓縮,具有增力效果,但其增力倍數(shù)隨著活塞的推進而減小,另外由于空間的制約使氣缸容積受限,效率很低。中國專利89101981.2報導了一種“自行車自攜擺缸式變力充氣裝置”采用搖桿、導桿機構,當缸內空氣壓力較小時,機構有減力作用,可減小充氣操作的動作幅度;空氣壓力較大時,機構有增力效果,可使充氣省力。由于氣缸占據(jù)杠桿長度,又受到使用空間的限制,增力效果不明顯,因而效率低。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背景技術的不足,設計一種具有明顯的增力效果,省力80%以上,氣壓達到10個以上的二次變力高壓充氣裝置。
本實用新型構思為了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利用杠桿原理,采用一次性壓縮是無法實現(xiàn)的,只有改變作用力支點,增大作用力的臂長,才能省力并能高壓壓縮。原理是當鋼筒內的空氣壓力較小時,僅需要較小力進行壓縮,其臂長比約為2∶1,當鋼管內空氣壓力較大時進行高壓壓縮,其臂長約為7∶1,即1公斤作用力就能產(chǎn)生7公斤力的效果,為何一開始不用臂長為7∶1,因為杠桿長度有限,太長無法操作。為了實現(xiàn)臂長比由2∶1變?yōu)?∶1,只有在同一個杠桿上有兩個相互轉換的作用力支點,當壓板上撥頭撥動支撐插板上撥頭,使轉換支撐板成一直線支撐了槽形支撐板,此時下支點不動,上支點轉動;當壓板上撥頭撥動支撐插板上另一撥頭使轉換支撐板彎曲,此時下支點不動,上支點轉動。
本實用新型由支點轉換器1-24、底座25-33和氣筒34-38組成。其特點是支點轉換器由杠桿1、壓板2-8、槽形支撐板9-15和轉換支撐板16-24構成壓板2一側有連接頭4,其上有活塞桿孔3,另一側焊有杠桿插座5,其上有緊固螺栓6,壓板中部有上支點孔7、端部有撥頭8;槽形支撐板9上部有上支撐槽10,其兩側有對稱的上支點孔11,中部有轉換支撐方孔12和轉換支撐上孔13,下部有下支撐槽14,其兩側有對稱的上支點孔15;轉換支撐板16-24由支撐插板16和支撐夾板22構成支撐插板16端部有撥頭17和18、上部有轉換支撐上孔19、側面有固定相位板20、下部有轉換連接孔21;支撐夾板22上部有轉換連接孔23和轉換支撐下孔24,把轉換連接孔21和23重合用連接銷連接。通過上支點孔7和11重合、轉換支撐上孔13和19重合,插入連接銷使壓板、槽形支撐板和轉換支撐板連接一體。
通過下支點孔15與27重合、轉換支撐下孔24與28重合、筒座孔33與35重合、活塞桿孔3與35重合都插入連接銷,把氣筒、支點轉換器和底座連成一體,再插入杠桿1,構成完整的二次變力高壓充氣裝置。
本實用新型充氣時機械運動過程當鋼筒36中的活塞到上止點時,在單手操作下,推動杠桿1作第一次擺式壓縮,此時下支點轉動,上支點不動,當杠桿擺動到與槽形底座25垂直時,壓板中撥頭8撥動支撐插板上撥頭18使轉換支撐板成一直線支撐了槽形支撐板22,此時下支點不動,上支點轉動,這樣支點的轉換加大了臂長比,推動杠桿1作第二次擺式變力壓縮,使活塞壓到下止點,完成充氣任務后,再返回到垂直位置,撥頭8撥動撥頭17,使轉換支撐板彎曲,此時上支點不動,下支點轉動,繼續(xù)推動杠桿1使活塞回到上止點,完成充氣的一次往復運動(參照附圖5)。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如下1、省力80%以上,老人、婦女皆可使用,高壓壓縮達到10個氣壓以上。
2、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能折疊,便于攜帶,單手操作,靈活自如。
3、應用范圍廣,除了自行車、三輪車和摩托車外還可以推廣應用到氣壓千斤頂、油壓機上。
本實用新型
如下附圖1是二次變力高壓充氣裝置的正視圖;附圖2是附圖1中的壓板正視圖;附圖3-A是附圖1中的槽形支撐板正視圖;附圖3-B是附圖3-A的側視圖;附圖4-A是附圖1中的轉換支撐板正視圖;附圖4-B是附圖4-A的側視圖;附圖5是附圖1充氣運動過程示意圖。
實施例1、本實用新型參照附圖1實施1.1 支點轉換器1-24的制造1.1.1 杠桿1的制造取直徑φ12mm,長450mm鋼筋,在其中間加工成帶有固定螺栓,能折疊的杠桿,其一端有30mm長,寬6mm的楔面,用于插入杠桿插座中便于固定,另一端裝上塑料球形用于扶手。
1.1.2 壓桿2-8的制造參照附圖2實施用45#鋼制成長190mm、寬20mm、厚4mm的壓板2,其端部一側有長15mm、寬12mm、厚4mm的連接頭4,其端部有5mm活塞桿孔3,另一側焊上長30mm,內徑φ12mm杠桿插座5,其中間有φ8mm緊固螺栓6,中部有φ6mm上支孔7,下端部有弧度的撥頭8。
1.1.3 槽形支撐孔9-15的制造參照附圖3-A、B實施用鋼板加工成槽壁長200mm、寬25mm、厚3mm和槽底寬4mm的槽形支撐板9,其上端部有長20mm、寬4mm上支撐槽10,其上有對稱的φ6mm上支撐孔11,槽底有長15mm寬4mm轉換支撐方孔12,槽壁有對稱的φ6mm轉換支撐上孔13,下端部有長20mm寬4mm下支撐槽14,其上有對稱的φ6mm下支點孔15。
1.1.4 轉換支撐板16-24的制造參照附圖4-A、B實施轉換支撐板16-24由支撐插板16-20和支撐夾板22-24構成用45#鋼板加工成長60mm、寬20mm、厚4mm的支撐插板16,其端部有長10mm、寬3mm、厚4mm撥頭17和長15mm、寬5mm、厚4mm撥頭18,還有φ6mm轉換支撐上孔19,下部有φ6mm轉換連接孔21,在撥頭18下15mm處焊有長25mm、寬10mm、厚4mm相位板20。用45#鋼板加工成長45mm、寬15mm、厚4mm支撐板兩塊,每塊上有對稱的φ6mm轉換連接孔23,下部有φ6mm轉換支撐下孔24。把轉換連接孔21和23重合,用連接銷連接,使支撐板上支撐夾板連為一體。
1.2 底座25-33的制造1.2.1 槽形底座25-31的制造選用2mm鐵皮加工成槽壁長125mm,寬27mm,厚9mm,槽寬5mm的槽形底座25,端部有長30mm,高20mm的支撐板26,其上有φ6mm下支點孔27和轉換支撐下孔27和轉換支撐下孔28,另一端部有固定塊30,其上有固定螺栓31,槽形底座側面焊有腳踏環(huán)29。
1.2.2 彎頭底座插板32-33的制造用鋼板制成長143mm,寬15mm,厚4mm的彎頭底座插板32,其端長35mm,寬15mm成90°的彎頭,其上有φ5mm筒座孔33。
1.3 氣筒34-38的制造參照市場銷售的蜜蜂牌打氣筒制造,不同的是筒底面焊有擺動槽34,其上有φ5mm筒座孔35,鋼筒36縮短為長200mm,活塞桿37上有φ5mm活塞桿孔38。
1.4 本實用新型的裝配通過支點轉換器下支點孔15與槽形底座下支點孔27重合、支點轉換器轉換支撐下孔24與槽形底座轉換支撐下孔28重合,都插入連接銷使支點轉換器與槽形底座連為一體。氣筒筒座孔35與彎頭插板的筒座孔33重合插入連接銷,再把帶有氣筒的彎頭插板32,插入槽形底座25內,用固定螺栓31固定。氣筒的活塞桿孔38與連接頭活塞桿孔3重合,插入連接銷。再把杠桿1插入杠桿插座5內,用固定螺栓6固定。全部裝配完成即可使用。經(jīng)使用證明婦女和60歲以上的老人都能使用,用力僅有普通打氣筒的1/5,可省力80%以上。經(jīng)測試一般能輕松的壓到10個氣壓以上。
攜帶時只要把固定螺栓31打開,彎頭插板32插入槽形底座25內,再把杠桿中間的固定螺栓6打開、折合即可裝入包內。
2、參照實施例1實施,不同的是鋼筒36長150mm,杠桿1長350mm,中間無折合的固定螺栓,其它制造工藝和大小完全一樣,該產(chǎn)品適于小孩、婦女、老人使用。
3、參照實施例1實施,不同的是鋼筒36長250mm,杠桿1長500mm,由三節(jié)套管構成,其它制造工藝和大小完全一樣,該產(chǎn)品適用于摩托車充氣。
權利要求1.一種二次變力高壓充氣裝置由氣筒(34-38)和底座(25-33)組成,其特征在于支點轉換器(1-24)由杠桿1、壓板(2-8)、槽形支撐板(9-15)和轉換支撐板16-24構成壓板(2)一側有連接頭(4),其上有活塞桿孔(3),另一側焊有杠桿插座(5),其上有緊固螺栓(6),壓板中部有上支點孔(7)、端部有撥頭(8);槽形支撐板(9)上部有上支撐槽(10),其兩側有對稱的上支點孔(11)、中部有轉換支撐方孔(13)、下部有下支撐槽(14)、其兩側有對稱的上支點孔(15);轉換支撐板(16-24)由支撐插板(16)和支撐夾板(22)構成支撐插板(16)端部有撥頭(17)和(18)、上部有轉換支撐上孔(19)、側面有固定相位板(20)、下部有轉換連接孔(21);支撐夾板(22)上部有轉換連接孔(23)和轉換支撐下孔(24),把轉換連接孔(21)和(23)重合用連接銷連接,通過上支點孔(7)和(11)重合、轉換支撐上孔(13)和(19)重合,插入連接銷使壓板、槽形支撐板和轉換支撐板連為一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二次變力高壓充氣裝置,由支點轉換器、氣筒和底座組成,是為了解決自行車充氣省力的問題,使老人、婦女皆可使用,其特點利用杠桿原理,通過支點轉換器,改變作用力的支點,達到省力80%,充氣壓力10個氣壓以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能折疊、便于攜帶。
文檔編號F04B33/02GK2217120SQ9423624
公開日1996年1月10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1994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李光大 申請人:李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