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從輪架的軸承孔中輕松地拆解曲軸軸承的外圈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本發(fā)明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12)具備:曲軸(18);輪架(21),支承曲軸;及曲軸軸承(24),配置于曲軸與輪架之間,其中,輪架(21)具有供曲軸軸承(24)配置的軸承孔(54),軸承孔為具有底部(54A)的有底孔,在軸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沿軸向貫穿的貫穿孔(61),貫穿孔的軸心(C61)從軸承孔的軸心(C54)偏離,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與曲軸軸承的外圈(25)重疊。
【專利說明】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
[0001 ]本申請主張基于2015年3月27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第2015-067638號的優(yōu)先權(quán)。該日本申請的全部內(nèi)容通過參考援用于本說明書中。
技術(shù)領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
【背景技術(shù)】
[0003]專利文獻I中公開有一種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該齒輪裝置具備外齒輪和內(nèi)齒輪。齒輪裝置將通過使外齒輪偏心擺動而獲得的該外齒輪與內(nèi)齒輪的相對旋轉(zhuǎn)作為輸出而輸出。
[0004]因此,齒輪裝置具備用于使外齒輪擺動并旋轉(zhuǎn)的曲軸。并且,還具備支承該曲軸的輪架及配置于曲軸與輪架之間的曲軸軸承。輪架具有供曲軸軸承配置的軸承孔。
[0005]該軸承孔由具有底部的有底孔構(gòu)成。在軸承孔的底部的徑向中央形成有用于使?jié)櫥瑒┝魍ǖ呢灤┛住?br>[0006]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14-206249號公報
[0007]在上述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齒輪裝置中,有時為了進行維護和更換組件,需要從齒輪裝置的輪架拆解(分離)曲軸軸承。但是,由于曲軸軸承的軸承孔具有底部,因此存在難以從輪架的軸承孔中拆卸外圈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8]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問題而完成的,其課題在于能夠從輪架的軸承孔輕松地拆解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的曲軸軸承的外圈。
[0009]本發(fā)明通過如下結(jié)構(gòu)解決上述課題,即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具備曲軸、支承所述曲軸的輪架、及配置于所述曲軸與所述輪架之間的曲軸軸承,其中,所述輪架具有供所述曲軸軸承配置的軸承孔,所述軸承孔為具有底部的有底孔,在所述軸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沿軸向貫穿的貫穿孔,所述貫穿孔的軸心從所述軸承孔的軸心偏離,從軸向觀察時,所述貫穿孔與曲軸軸承的外圈重疊。
[0010]在本發(fā)明中,曲軸軸承的軸承孔的貫穿孔的軸心從該軸承孔的軸心偏離,并且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與曲軸軸承的外圈重疊。因此,在從輪架拆解曲軸軸承時,例如,能夠?qū)N部件等從與外圈相反的一側(cè)插入到從軸向觀察時與該曲軸軸承的外圈重疊的貫穿孔中,并且能夠利用錘等經(jīng)由該銷部件且隔著貫穿孔敲擊外圈。
[0011 ]由此,能夠從輪架的軸承孔中輕松地拆解該外圈。
[0012]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從輪架的軸承孔中輕松地拆解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的曲軸軸承的外圈。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的整體結(jié)構(gòu)的剖視圖。
[0014]圖2為拆解了該齒輪裝置的主要組件的拆解圖。
[0015]圖3為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輪架的在軸承孔中嵌入有曲軸軸承的外圈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
[0016]圖4為沿圖3的箭頭IV-1V線的剖視圖。
[0017]圖5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例子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的相當于圖3的主視圖。
[0018]圖6為沿圖5的箭頭V1-VI線的剖視圖。
[0019]圖7為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例子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的相當于圖3的主視圖。
[0020]圖8為沿圖7的箭頭VII1-VIII線的剖視圖。
[0021]圖中:12-齒輪裝置,14、15-外齒輪,16-內(nèi)齒輪,18-曲軸,21-第I輪架(輪架),24_曲軸軸承,25-外圈,44-外殼,54-軸承孔,54A-底部,61-貫穿孔,C21-輪架軸心,C54-軸承孔軸心,C61-貫穿孔軸心。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例子進行詳細說明。
[0023]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12的整體結(jié)構(gòu)的剖視圖,圖2為拆解了該齒輪裝置12的主要組件的拆解圖。
[0024]該齒輪裝置12具備外齒輪14、15和內(nèi)齒輪16。齒輪裝置12將通過使外齒輪14、15偏心擺動而獲得的該外齒輪14、15與內(nèi)齒輪16的相對旋轉(zhuǎn)作為輸出而輸出。
[0025]因此,齒輪裝置12具備用于使外齒輪14、15擺動并旋轉(zhuǎn)的曲軸18。并且,齒輪裝置12還具備支承該曲軸18的輪架20及配置于曲軸18與輪架20之間的曲軸軸承24、31。
[0026]以下,進一步進行具體說明。
[0027]該齒輪裝置12對從馬達29輸入的旋轉(zhuǎn)進行減速,并通過被減速的旋轉(zhuǎn)來驅(qū)動輸出小齒輪28。在本實施方式中,馬達29的馬達軸30兼作齒輪裝置12的輸入軸。
[0028]在馬達軸30的前端形成有齒輪裝置12的輸入齒輪32。輸入齒輪32同時與多個(在該例子中為3個)分配齒輪34嚙合。另外,將齒輪裝置12作為從馬達29分開的獨立的裝置來看待時,可認為分配齒輪34構(gòu)成該齒輪裝置12的輸入軸。各分配齒輪34組裝于所述曲軸18的端部,且能夠驅(qū)動曲軸18。
[0029]在該齒輪裝置12中,配置有多個(該例子中為3個)曲軸18。曲軸18的軸心C18從內(nèi)齒輪16的軸心C16偏離(分開)距離R(C16-C18)。在曲軸18—體地設置有偏心體36、37。
[0030]偏心體36、37的外周相對于曲軸18的軸心C18偏心。在該例子中,在各曲軸18分別設置有2個偏心體36、37。偏心體36與偏心體37的偏心相位差為180度。位于各曲軸18的軸向上的相同位置的偏心體36的偏心相位相同,位于各曲軸18的軸向上的相同位置的偏心體37的偏心相位相同。
[0031]各曲軸18貫穿所述2片外齒輪14、15。外齒輪14、15經(jīng)由偏心體軸承40、42以能夠偏心擺動的方式組裝于各偏心體36、37的外周。外齒輪14、15與內(nèi)齒輪16內(nèi)嚙合。
[0032]在該例子中,內(nèi)齒輪16具備與外殼44的外殼主體44A成為一體的內(nèi)齒輪主體16A及旋轉(zhuǎn)自如地組裝于形成在該內(nèi)齒輪主體16A的槽部16B中的圓筒狀的內(nèi)齒銷16C。內(nèi)齒銷16C構(gòu)成內(nèi)齒輪16的內(nèi)齒。內(nèi)齒輪16的內(nèi)齒的齒數(shù)(內(nèi)齒銷16C的個數(shù))稍多于外齒輪14、15的外齒的齒數(shù)(在該例子中僅多I個)。
[0033]另外,該齒輪裝置12的外殼44具有所述外殼主體44A、負載相反側(cè)罩44B及負載側(cè)罩44C。馬達29的外殼43通過馬達螺栓71連結(jié)在齒輪裝置12的負載相反側(cè)罩44B。負載相反側(cè)罩44B與外殼主體44A通過負載相反側(cè)螺栓72連結(jié)在一起。并且,外殼主體44A與負載側(cè)罩44C通過負載側(cè)螺栓73連結(jié)在一起。
[0034]所述曲軸18經(jīng)由曲軸軸承24、31支承于輪架20。輪架20具備:配置于外齒輪14、15的軸向上的負載側(cè)的第I輪架21、經(jīng)由輪架銷23和輪架螺栓74連結(jié)于該第I輪架21的第2輪架22。在該實施方式中,輪架銷23形成為從第I輪架21—體地突出,并貫穿外齒輪14、15。第2輪架22配置于外齒輪14、15的軸向上的負載相反側(cè)。
[0035]在該實施方式中,曲軸軸承24、31以面對面方式組裝于輪架20。負載側(cè)的曲軸軸承24支承于第I輪架21。負載相反側(cè)的曲軸軸承31支承于第2輪架22。本發(fā)明應用于該齒輪裝置12中的由第I輪架21支承負載側(cè)的曲軸軸承24的結(jié)構(gòu)中。對于由第I輪架21支承負載側(cè)的曲軸軸承24的結(jié)構(gòu),之后進行詳述。
[0036]在第I輪架21的負載側(cè)一體地形成有輸出軸部46。在輸出軸部46,從第I輪架21側(cè)依次形成有連接部47、軸承配置部48及外花鍵部49。在軸承配置部48配置有輸出軸軸承50。在該例子中,輸出軸軸承50由自動調(diào)心滾子軸承構(gòu)成,且將輸出軸部46支承于外殼44。
[0037]在輸出軸軸承50嵌入有擋圈51。擋圈51夾持在外殼44的外殼主體44A與負載側(cè)罩44C之間。由此,擋圈51使輸出軸軸承50在軸向上相對于外殼主體44A定位。
[0038]在輸出軸部46的軸承配置部48的負載側(cè)形成有外花鍵部49。在所述輸出小齒輪28形成有與外花鍵部49卡合的內(nèi)花鍵部33。通過外花鍵部49及內(nèi)花鍵部33的卡合,輸出小齒輪28與輸出軸部46在周向上得到固定。通過固定板52及小齒輪螺栓75,輸出小齒輪28與輸出軸部46在軸向上得到固定。
[0039]另外,圖1及圖2中的符號56、57為油封,符號58為墊圈,符號59為將第2輪架22支承于外殼44的滾柱軸承。并且,符號81、82為用于將潤滑劑供給到輸出軸部46的外花鍵部49與輸出小齒輪28的內(nèi)花鍵部33的卡合部的潤滑劑通道。
[0040]以下,參照圖1、圖2、圖3及圖4,對能夠從該齒輪裝置12的第I輪架21拆解曲軸軸承
24的外圈25的結(jié)構(gòu)進行詳細說明。圖3為第I輪架21的主視圖,圖4為沿圖3的箭頭IV-1V線的剖視圖。圖4表示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殘留于軸承孔54的狀態(tài)。
[0041]另外,在圖4中,為了便于理解本實施方式的特征用實線表示了后述貫穿孔61等,因此該圖4并非是準確地沿圖3的箭頭IV-1V線的截面。并且,在除了圖4以外的附圖中,為了便于說明,有時也存在與正確的制圖上的截面等不一致的部分。
[0042]在該齒輪裝置12中,在曲軸18與第I輪架(輪架)21之間配置有曲軸軸承24。在該例子中,曲軸軸承24由具有外圈25、滾動體(在該例子中為圓錐滾子)26及內(nèi)圈27的圓錐滾子軸承構(gòu)成。
[0043]第I輪架21具有供曲軸軸承24配置的軸承孔54。由于第I輪架21支承3根曲軸18,因此在第I輪架21,沿周向隔著120度間隔形成有3個相同結(jié)構(gòu)的軸承孔54。
[0044]軸承孔軸心(軸承孔54的軸心)C54與曲軸軸心(曲軸18的軸心)C18—致。即,自輪架軸心(第I輪架21的軸心)C21到軸承孔軸心C54為止的距離R(C21-C54)與自內(nèi)齒輪16的軸心C16到曲軸軸心C18為止的距離R(C16-C18)相同。
[0045]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通過過盈配合組裝于軸承孔54。軸承孔54的與軸垂直的截面形狀為圓形,軸承孔54的內(nèi)徑為D54。
[0046]為了較高地維持曲軸18的支承強度,軸承孔54由具有底部54A的有底孔構(gòu)成。底部54A在其外周附近具有與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的軸向上的底部側(cè)的端面25A對置的外圈定位面54A1。
[0047]在底部54A形成有沿軸向貫穿的貫穿孔61。另外,在該齒輪裝置12中,在第I輪架21一體地形成有輸出軸部46。貫穿孔61形成在軸承孔54的底部54A中的從軸向觀察時該底部54A與輸出軸部46未重疊的部分。
[0048]在該齒輪裝置12中,在各軸承孔54的底部54A分別形成有多個(在該例子中為2個)貫穿孔61。貫穿孔軸心(貫穿孔61的軸心)C61與輪架軸心C21平行(也可以不平行)。各貫穿孔61的截面形狀為圓形,內(nèi)徑均為D61。
[0049]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軸承孔軸心C54到2個貫穿孔軸心C61為止的距離均為R(C54-C61)。即,各貫穿孔軸心C61從軸承孔軸心C54偏離(相距)非零的距離R(C54-C61)。
[0050]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軸承孔軸心C54到貫穿孔61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外部(最遠處)61Mo為止的距離為R(C54-61Mo)。在該實施方式中,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內(nèi)部(最近處)25Mi相當于外圈25的軸向上的底部54A側(cè)的端面25A的最內(nèi)側(cè)部。自軸承孔軸心C54到該最內(nèi)部25Mi為止的距離為R(C54-25Mi)。
[0051 ]在圖3中,虛線54(表示軸承孔54的虛線)與外圈25的外周一致,虛線54與最內(nèi)部25Mi之間的區(qū)域相當于外圈25所在的區(qū)域。自軸承孔軸心C54到貫穿孔61的最外部61Mo為止的距離R(C54-61Mo)大于自軸承孔軸心C54到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的最內(nèi)部25Mi為止的距離R(C54-25Mi)。即,距離R(C54-61Mo) >距離R(C54-25Mi)。即,在該齒輪裝置12中,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61與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重疊。
[0052]在本實施方式中,貫穿孔61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外部61Mo與軸承孔54的內(nèi)周(外圈25的外周)一致。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貫穿孔61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內(nèi)部61Mi位于比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內(nèi)部25Mi更靠徑向內(nèi)側(cè)的位置。因此,從軸向觀察時,外圈25的端面25A的徑向全長與貫穿孔61重疊。另外,在拆卸外圈25的用途上,只要從軸向觀察時外圈25的端面25A的徑向全長的1/3以上與貫穿孔61重疊即可,優(yōu)選1/2以上與貫穿孔61重疊。
[0053]另外,這里的“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與曲軸軸承的外圈重疊”的概念是指,“從軸向觀察時,在曲軸軸承的外圈的軸向上的底部側(cè)的端面(在上述例子中為25A),貫穿孔與該外圈重疊”。換言之,上述“外圈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的最內(nèi)部”是指“外圈的軸向上的底部側(cè)的端面中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的最內(nèi)部” ο更具體而言,例如,在如同本實施方式那樣外圈的內(nèi)徑沿軸向不同的情況下,外圈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的最內(nèi)部是指外圈的軸向上的底部側(cè)的端面的最內(nèi)部。
[0054]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軸承孔軸心C54到貫穿孔61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內(nèi)部61Mi為止存在非零的距離R(C54-61Mi)。換言之,自軸承孔軸心C54到貫穿孔軸心C61為止的距離R(C54-C61)大于貫穿孔61的半徑(D61/2)。即,在該齒輪裝置12中,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61與軸承孔軸心C54不重疊。
[0055]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輪架軸心C21到多個(2個)貫穿孔軸心C61為止的距離均為相同的R(C21-C61)。即,在該齒輪裝置12中,多個貫穿孔軸心C61位于以輪架軸心C21為中心的同一個圓周r61上。
[0056]在該齒輪裝置12中,尤其在與輪架軸心C21垂直的截面(在該例子中為圖3的截面)上,多個貫穿孔軸心C61位于與連結(jié)輪架軸心C21和軸承孔軸心C54的直線L(C21-C54)正交且通過軸承孔軸心C54的直線L(C61-C61)上。換言之,多個貫穿孔61形成在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彼此對置的位置(同一直徑上的端部)。即,多個貫穿孔軸心C61形成于隔著軸承孔軸心C54彼此離得最遠的位置。
[0057]另外,在該齒輪裝置12中,包含多個(2個)貫穿孔軸心C61的平面Pl與包含輪架軸心C21及軸承孔軸心C54的平面P2正交。并且,在該齒輪裝置12中,多個貫穿孔61形成為相對于包含輪架軸心C21及軸承孔軸心C54的平面P2對稱。
[0058]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輪架軸心C21到貫穿孔軸心C61為止的距離R(C21-C61)大于自輪架軸心C21到軸承孔軸心C54為止的距離R(C21-C54)。即,距離R(C21-C61)>距離R(C21-C54)。換言之,在該齒輪裝置12中,貫穿孔軸心C61位于比軸承孔軸心C54更靠徑向外側(cè)的位置。
[0059]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軸承孔軸心C54到貫穿孔61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內(nèi)部61Mi為止的距離R(C54-61Mi)小于自軸承孔軸心C54到曲軸軸承24的內(nèi)圈27的底部54A側(cè)的端面中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外部27Mo為止的距離R(C54-27Mo)。
[0060]S卩,在該齒輪裝置12中,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61不僅與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重疊,還與曲軸軸承24的滾動體26及內(nèi)圈27重疊。即,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61與外圈25、貫穿孔61與滾動體26、貫穿孔61與內(nèi)圈27分別重疊。
[0061]接著,對該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12的作用進行說明。
[0062]首先,對齒輪裝置12的動力傳遞系統(tǒng)的作用進行說明。若馬達29的馬達軸30旋轉(zhuǎn),則齒輪裝置12的輸入齒輪32進行旋轉(zhuǎn),同時與該輸入齒輪32嚙合的3個分配齒輪34以相同的轉(zhuǎn)速向相同的方向旋轉(zhuǎn)。
[0063]其結(jié)果,3根曲軸18以相同的轉(zhuǎn)速向相同的方向旋轉(zhuǎn),外齒輪14、15經(jīng)由設置于各曲軸18的偏心體36、37進行偏心擺動。由于外齒輪14、15的齒數(shù)比內(nèi)齒輪16的齒數(shù)少I個,因此外齒輪14、15每擺動I次,外齒輪14、15相對于內(nèi)齒輪16旋轉(zhuǎn)(自轉(zhuǎn))相當于I齒的量。
[0064]外齒輪14、15的自轉(zhuǎn)傳遞到貫穿該外齒輪14、15的曲軸18,使經(jīng)由曲軸軸承24、31支承該曲軸18的輪架20(第I輪架21及經(jīng)由輪架銷23連結(jié)的第2輪架22)旋轉(zhuǎn)。通過輪架20的旋轉(zhuǎn),與第I輪架21成為一體的輸出軸部46進行旋轉(zhuǎn),從而使與該輸出軸部46連結(jié)的輸出小齒輪28旋轉(zhuǎn)。
[0065]為了進行維護或更換組件,有時需要拆解齒輪裝置12。以下,主要參考圖2對該齒輪裝置12的拆解(組裝)進行說明。
[0066]在該齒輪裝置12中,通過拆卸馬達螺栓71可以沿軸向拉出馬達29。由此,能夠從齒輪裝置12拆卸馬達29(連同輸入齒輪32—起)。
[0067]通過拆卸負載相反側(cè)螺栓72,可以與油封56、墊圈58—起拆卸負載相反側(cè)罩44B。通過拆卸負載相反側(cè)罩44B,可以拆卸分配齒輪34、第2輪架22的滾柱軸承59、內(nèi)齒輪16的內(nèi)齒銷16C等。
[0068]此外,通過拆卸輪架螺栓74,可以拆卸第2輪架22。通過拆卸第2輪架22,可以拆卸負載相反側(cè)的曲軸軸承31、外齒輪14、15、曲軸18、負載側(cè)的曲軸軸承24的滾動體26及內(nèi)圈27。
[0069]通過以上操作,除了負載側(cè)的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以外,組裝于比第I輪架21更靠負載相反側(cè)的部件均可拆解。
[0070]另一方面,通過拆卸小齒輪螺栓75來拆卸固定板52,從而向軸向上的負載側(cè)拉出輸出小齒輪28。由此,能夠拆卸負載側(cè)螺栓73,且能夠拆解外殼44的負載側(cè)罩44C。
[0071]而且,通過拆卸擋圈51,能夠拆解外殼主體44A、輸出軸軸承50及(帶有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的狀態(tài)的)第I輪架21這3個部件。
[0072]在此,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通過過盈配合組裝于第I輪架21的軸承孔54。因此,以往,即使拆解工作進行至此,也難以從第I輪架21的軸承孔54中取出該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
[0073]但是,在該齒輪裝置12中,在曲軸18的軸承孔54的底部54A形成有貫穿孔61,并且,自軸承孔軸心C54到貫穿孔61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外部61Mo為止的距離R(C54-61Mo)大于自軸承孔軸心C54到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軸向上的底部側(cè)的端面25A中)的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的最內(nèi)部25Mi為止的距離R(C54-25Mi)。即,在該齒輪裝置12中,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61與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的軸向上的底部側(cè)的端面25A重疊。
[0074]因此,如圖4所示,能夠?qū)⑦m當?shù)?例如圓筒狀的)銷部件68從與外圈相反的一側(cè)插入到該貫穿孔61中,并利用錘69等經(jīng)由該銷部件68且隔著底部54A的貫穿孔61敲擊外圈25的軸向上的底部側(cè)的端面25A。
[0075]另外,圖4的虛線為從另一角度(與平面Pl正交的方向)觀察(另一個貫穿孔61側(cè))銷部件68相對于外圈25的位置。通過該操作,能夠從第I輪架21的軸承孔54的底部54A拆解(分離)該外圈25。
[0076]并且,貫穿孔61形成于與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重疊的位置。因此,潤滑劑能夠通過該曲軸軸承24(的間隙)并直接穿過該貫穿孔61而流到輸出軸部46側(cè)。
[0077]例如,像專利文獻I那樣貫穿孔形成于軸承孔的徑向中央時,要想讓通過曲軸軸承(的間隙)而流過來的潤滑劑導入到輸出軸部側(cè),需要使?jié)櫥瑒┭貜较蛞苿又列纬捎谠搹较蛑醒氲呢灤┛?。因此,需要在曲軸軸承的軸向端面與底部之間形成較大的間隙作為潤滑劑通道。換言之,若為了提高潤滑劑的流通性而在曲軸軸承的軸向端面與底部之間形成較大的軸向間隙,則齒輪裝置整體的軸向長度將會相應增大。
[0078]但是,在該齒輪裝置12中,由于貫穿孔61形成于與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重疊的位置,因此潤滑劑幾乎不向徑向移動即可經(jīng)由貫穿孔61而通過底部54A。因此,能夠較高地維持潤滑劑的流通性,同時能夠進一步縮短齒輪裝置12的軸向長度(但是,并不禁止在曲軸18的軸向端面18E與底部54A之間形成較大的軸向間隙的結(jié)構(gòu))。
[0079]在該齒輪裝置12中,除了這種基本的作用效果之外,還可獲得如下作用效果。
[0080]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軸承孔軸心C54到貫穿孔軸心C61為止的距離R(C54-C61)大于貫穿孔61的半徑(D61/2)。即,在該齒輪裝置12中,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61與軸承孔軸心C54并不重疊。因此,能夠較高地維持第I輪架21的軸承孔54附近的強度。
[0081]并且,在該齒輪裝置12中,形成有多個(在該例子中為2個)貫穿孔61。因此,當敲擊外圈25而使該外圈25從軸承孔54分離時,能夠在圓周方向上的多處敲擊外圈25。因此,能夠進一步防止敲擊外圈25時該外圈25傾斜而難以從軸承孔54脫落的情況發(fā)生。此外,由于能夠減少外圈25的傾斜,因此能夠進一步防止外圈25的外周或軸承孔54的內(nèi)周受損。
[0082]并且,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輪架軸心C21到多個(2個)貫穿孔軸心C61為止的距離均為相同的R(C21-C61)。即,在該齒輪裝置12中,多個貫穿孔軸心C61位于以輪架軸心C21為中心的同一圓周r61上。由此,能夠防止?jié)櫥瑒┑牧鲃右蜇灤┛?1的形成位置的不同而在齒輪裝置12進行正向旋轉(zhuǎn)和逆向旋轉(zhuǎn)時不同。
[0083]并且,在該齒輪裝置12中,在與輪架軸心C21垂直的截面上,多個貫穿孔軸心C61形成在與連結(jié)輪架軸心C21和軸承孔軸心C54的直線L(C21-C54)正交且通過軸承孔軸心C54的直線L(C61-C61)上。換言之,在該齒輪裝置12中,多個貫穿孔61形成在相對于軸承孔軸心C54彼此對置的位置(同一個直徑上的端部)。
[0084]由此,既能夠較高地維持第I輪架21的軸承孔54附近的強度,又能夠形成內(nèi)徑D61較大的貫穿孔61。并且,在用銷部件68敲擊外圈25時,能夠最有效地校正外圈25的傾斜的同時敲出外圈25。即,由于多個貫穿孔軸心C61形成于隔著軸承孔軸心C54離得最遠的位置,因此具有所需敲擊力最小且傾斜度校正最不費功夫的優(yōu)點。
[0085]另外,當存在多個貫穿孔61時,最好將多個貫穿孔61形成為相對于包含輪架軸心C21及軸承孔軸心C54的平面P2對稱。通過該結(jié)構(gòu),即便存在多個貫穿孔(包含2個),也能夠?qū)崿F(xiàn)該“潤滑劑的流動不會因正向旋轉(zhuǎn)和逆向旋轉(zhuǎn)而產(chǎn)生差異」的作用效果。
[0086]并且,在該齒輪裝置12中,自輪架軸心C21到貫穿孔軸心C61為止的距離R(C21_C61)大于自輪架軸心C21到軸承孔軸心C54為止的距離R(C21-C54)。換言之,在該齒輪裝置12中,貫穿孔軸心C61位于比軸承孔軸心C54更靠徑向外側(cè)的位置。
[0087]由此,既能夠較高地維持第I輪架21的軸承孔54附近的強度,又能夠形成內(nèi)徑D61較大的貫穿孔61。具體而言,在該齒輪裝置12中,通過將距離R(C21-C61)設為比距離R(C21-C54)稍大來實現(xiàn)上述結(jié)構(gòu),即實現(xiàn)“在與輪架軸心C21垂直的截面上,多個貫穿孔軸心C61形成在與連結(jié)輪架軸心C21和軸承孔軸心C54的直線L(C21-C54)正交且通過軸承孔軸心C54的直線L(C61-C61)上”的結(jié)構(gòu)。由此,能夠?qū)?個貫穿孔61形成在相對于軸承孔54彼此對置的位置(即同一個直徑上的端部)上,由此最大限度地獲得能夠較高地維持第I輪架21的軸承孔54附近的強度的同時形成內(nèi)徑D61較大的貫穿孔61的效果。
[0088]并且,在該齒輪裝置12中,從軸向觀察時,貫穿孔61和曲軸軸承24的外圈25、貫穿孔61和滾動體(圓錐滾子)26、貫穿孔61和內(nèi)圈27重疊。因此,通過貫穿孔61的存在,尤其能夠大大提高曲軸18的滾動體26的滾動面的潤滑劑的流通性。
[0089]在圖5及圖6中不出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方式的例子。
[0090]圖5所示的齒輪裝置除了貫穿孔161的結(jié)構(gòu)之外,其他結(jié)構(gòu)與圖1至圖4的齒輪裝置12相同。
[0091]在圖5及圖6所示的齒輪裝置中,在各軸承孔54分別形成有I個貫穿孔161。貫穿孔161的內(nèi)徑為D161。該內(nèi)徑D161大致等于軸承孔54的半徑(D54/2)。
[0092]貫穿孔軸心C161(貫穿孔161的軸心C161)從軸承孔軸心C54相距貫穿孔161的內(nèi)徑D161的約1/2。貫穿孔161具有與軸承孔54共同的切線,并且貫穿孔161的相對于輪架軸心C21的最內(nèi)部161Mi到達軸承孔54的大致中央。即,在圖5及圖6的齒輪裝置12中,貫穿孔161設為橫跨軸承孔軸心C54的整個徑向外側(cè)的較大的尺寸。
[0093]在圖5及圖6的齒輪裝置中,在各軸承孔54內(nèi)僅設有I個貫穿孔161,因此其容易加工(低成本)。
[0094]其他結(jié)構(gòu)與之前的實施方式相同,且可獲得相同的作用效果。
[0095]圖7及圖8中不出本發(fā)明的又一實施方式的例子。
[0096]在圖7及圖8所示的齒輪裝置中,由于貫穿孔261的存在,不僅能夠?qū)ηS軸承24進行良好的潤滑,還能夠?qū)敵鲚S軸承50進行良好的潤滑。另外,如上所述,為了便于說明,圖8也不是準確地沿圖7的箭頭VII1-VIII線的截面。
[0097]在圖7及圖8的齒輪裝置中,除了貫穿孔261的形成結(jié)構(gòu)之外,其他結(jié)構(gòu)也與圖1至圖4的齒輪裝置12(或圖5及圖6的齒輪裝置)相同。即,在圖7及圖8的齒輪裝置中,在第I輪架21的負載側(cè)也一體地形成有直徑小于該第I輪架21的直徑的輸出軸部46。具體而言,輸出軸部46的連接部47的外徑d47、軸承配置部48的外徑d48及外花鍵部49的外徑d49均小于第I輪架21的外徑d21。
[0098]而且,在該輸出軸部46配置有輸出軸軸承50。輸出軸部46的輸出軸軸承50的軸承配置部48的半徑d48/2小于自輪架軸心C21到軸承孔軸心C54為止的距離R(C21-C54)。即,輸出軸軸承50的軸承配置部48位于比軸承孔軸心C54更靠徑向內(nèi)側(cè)的位置。
[0099]在該圖7及圖8所示的齒輪裝置中,以該結(jié)構(gòu)作為前體,將自輪架軸心C21到貫穿孔軸心C261為止的距離R(C21-C261)設為自該輪架軸心C21到軸承孔軸心C54為止的距離R(C21-C54)以下,即等于或稍小于距離R(C21-C54)。即,(距離R(C21-C261)《距離R(C21_C54)0
[0100]由此,能夠使貫穿孔261的形成位置靠近輸出軸部46的輸出軸軸承50的軸承配置部48,由此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曲軸軸承24的潤滑性,還能夠進一步提高輸出軸軸承50的潤滑性。
[0101]除了自輪架軸心C21到貫穿孔軸心C261為止的距離R(C21-C261)以外,其他結(jié)構(gòu)與之前的圖1至圖4的實施方式相同,且可獲得同樣的作用效果。
[0102]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由于輸出軸部一體地形成于輪架(第I輪架),因此將貫穿孔形成于軸承孔的底部中的從軸向觀察時該底部與輸出軸部未重疊的部分。
[0103]但是,輸出軸部無需一定要一體地形成于輪架。例如,也可以是將輸出軸部與輪架形成為獨立的部件并且利用螺栓等使其成為一體的結(jié)構(gòu)。此時,貫穿孔無需一定要形成于從軸向觀察時未與輸出軸部重疊的部分。這是因為,由于能夠從輪架拆解輸出軸部,因此即便將貫穿孔形成在從軸向觀察時與輸出軸部重疊的位置,也能夠?qū)N部件等插入到該貫穿孔。
[0104]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軸承孔的底部形成有I個或2個貫穿孔的例子。但是,軸承孔的底部的貫穿孔的形成個數(shù)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3個以上。并且,貫穿孔的截面形狀也并不特別限定為圓形。貫穿孔軸心也不需要一定與軸平行。
[0105]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示出了外齒輪通過曲軸而相對于內(nèi)齒輪擺動的齒輪裝置。但是,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中還有內(nèi)齒輪通過曲軸而相對于外齒輪擺動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本發(fā)明同樣也能夠應用于這種內(nèi)齒輪擺動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中,且能夠從輪架輕松地拆解曲軸軸承的外圈。
[0106]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示出了在從輪架的軸心偏離的位置設置有多個曲軸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但是,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中也有在輪架的軸心位置只設置I個曲軸,且通過配置于外齒輪的徑向中央的偏心體使該外齒輪偏心擺動的齒輪裝置。
[0107]在這種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的曲軸的軸承孔由有底孔構(gòu)成的情況下,也同樣能夠應用本發(fā)明。即,在這種齒輪裝置中,通過應用本發(fā)明,也能夠輕松地拆解嵌入于軸承孔的曲軸軸承的外圈。
[0108]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示出了所有曲軸被曲軸齒輪驅(qū)動的結(jié)構(gòu)的齒輪裝置。即,示出了配置于軸承孔的曲軸均為接受輸入軸側(cè)的驅(qū)動力的曲軸的齒輪裝置。
[0109]但是,在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中例如還存在如下結(jié)構(gòu)的齒輪裝置,即具有多個曲軸,且該多個曲軸中的只有一部分(例如I個)曲軸被來自輸入側(cè)的驅(qū)動力驅(qū)動,而其他曲軸則經(jīng)由偏心體軸承并通過擺動齒輪的擺動運動而從動。
[0110]在這種使擺動齒輪擺動的曲軸與接受擺動齒輪的擺動運動而進行從動的曲軸混合存在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中也同樣能夠應用本發(fā)明。即,曲軸不涉及驅(qū)動還是從動。
【主權(quán)項】
1.一種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具備曲軸、支承所述曲軸的輪架、及配置于所述曲軸與所述輪架之間的曲軸軸承,該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輪架具有供所述曲軸軸承配置的軸承孔, 所述軸承孔為具有底部的有底孔, 在所述軸承孔的底部形成有沿軸向貫穿的貫穿孔, 所述貫穿孔的軸心從所述軸承孔的軸心偏離, 從軸向觀察時,所述貫穿孔與所述曲軸軸承的外圈重疊。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從軸向觀察時,所述貫穿孔與所述軸承孔的軸心并未重疊。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軸承孔的底部形成有多個所述貫穿孔。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貫穿孔的軸心位于將所述輪架的軸心為中心的同一個圓周上。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或4所述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與所述輪架的軸心垂直的截面上,所述多個貫穿孔的軸心位于與連結(jié)所述輪架的軸心和所述軸承孔的軸心的直線正交且通過所述軸承孔的軸心的直線上。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個貫穿孔形成為相對于包含所述輪架的軸心及所述軸承孔的軸心的平面對稱。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自所述輪架的軸心到所述貫穿孔的軸心為止的距離大于自所述輪架的軸心到所述軸承孔的軸心為止的距離。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輪架的負載側(cè)一體地形成有直徑小于該輪架的直徑的輸出軸部, 在所述輸出軸部配置有輸出軸軸承, 所述輸出軸部的輸出軸軸承的配置部的半徑小于自所述輪架的軸心到所述軸承孔的軸心為止的距離, 并且,自所述輪架的軸心到所述貫穿孔的軸心為止的距離為自所述輪架的軸心到所述軸承孔的軸心為止的距離以下。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偏心擺動型齒輪裝置,其特征在于, 從軸向觀察時,所述貫穿孔與所述曲軸軸承的外圈重疊,所述貫穿孔與滾動體重疊,所述貫穿孔與內(nèi)圈重疊。
【文檔編號】F16H1/32GK106015467SQ201610013666
【公開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請日】2016年1月7日
【發(fā)明人】巖本信彥, 峯岸清次, 淺野大作
【申請人】住友重機械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