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通信線纜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以及漏纜監(jiān)測系統和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在隧道、礦井等呈帶狀的狹長區(qū)域的無線通信覆蓋系統中,由于天線自身特性不適合在這樣的區(qū)域中使用,使用漏泄電纜作無線覆蓋,其信號輻射均勻且能適用于各種隧道環(huán)境,無疑是最佳選擇。同時,使用漏泄同軸電纜進行無線覆蓋又受信源、隧道長度和同軸電纜本身的限制,使用漏纜進行無線覆蓋的系統不可避免也會使用到光纖進行信號拉遠,或者傳輸其他信號。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于信號的需求和信號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漏泄同軸電纜的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在較為重要的場合和系統使用漏泄同軸電纜作無線覆蓋,其通信覆蓋質量和信號可靠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受到隧道內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漏纜使用時間的增加,漏纜難免會出現老化、變形現象,接頭也有可能松動,漏纜防水如果未做好也會出現進水現象而影響信號的傳輸,而漏纜的運行狀態(tài)和運行參數通常無法直接得知,所以漏纜在線監(jiān)測系統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由于該系統要使用到額外的光通路,所耗費的代價太大,一直未得到廣泛應用。
故,有必要設計一種新型的漏泄電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系統信號的光纖拉遠或漏纜在線監(jiān)測、可同時滿足系統信號拉遠和漏纜在線監(jiān)測對于光通路需要的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以及漏纜監(jiān)測系統和檢測方法。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其包括內導體、位于內導體外的絕緣層、位于絕緣層外的外導體、以及位于外導體外的護套,所述護套上設有至少一個標志線,該標志線內設有光纖。
優(yōu)選地,所述標志線設有兩個,每個標志線內均設有光纖。
優(yōu)選地,所述標示內還設有加強筋。
優(yōu)選地,所述外導體上設有孔,當漏纜敷設時,孔朝向正對覆區(qū)域。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漏纜監(jiān)測系統,用于檢測所述的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第一光纜和第二光纜,并將基站的檢測結果發(fā)送至網管中心,本漏纜監(jiān)測系統包括:與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一端連接第一合路器、與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另一端連接第二合路器、與第一合路器和第一光纜的一端均連接的第一檢測模塊、與第二合路器和第一光纜的另一端均連接的第二檢測模塊、與第一合路器和第二光纜的一端均連接的第一射頻拉遠模塊、以及與第二合路器和第二光纜的另一端均連接的第二射頻拉遠模塊,其中,第一檢測模塊和第二檢測模塊均與網管中心連接,第一射頻拉遠模塊和第二射頻拉遠模塊均與基站連接,基站也均與網管中心連接。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漏纜監(jiān)測系統的檢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合路器和第二合路器的輸出端口連接;
第二步:第一檢測模塊將檢測信號與第一射頻拉遠模塊發(fā)出的信號通過第一合路器合路至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中,第二檢測模塊將檢測信號與第二射頻拉遠模塊發(fā)出的信號通過第二合路器合路至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中;
第三步:光纜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檢測模塊和第二檢測模塊,第一檢測模塊和第二檢測模塊收集檢測數據并上傳至網;
第四步:第一射頻拉遠模塊和第二射頻拉遠模塊的信源信號由基站信號通過光纖提供;
第五步:基站的控制信息、基本信息、以及第一檢測模塊和第二檢測模塊的檢測結果均發(fā)送至網管中心。
本發(fā)明至少擁有一條光通路,可用于系統信號的光纖拉遠或漏纜在線監(jiān)測,擁有兩條標志線的漏泄光電復合纜,其至少擁有兩條光通路,可同時滿足系統信號拉遠和漏纜在線監(jiān)測對于光通路的需要。本發(fā)明光、電同纜,光纜的安裝依附在漏纜安裝上,強度牢靠,一旦漏纜安裝完畢,光路就敷設完成了,安裝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雙標志線線漏泄光電復合纜結構圖;
圖2為圖1所示的實物圖;
圖3所示為單標志線線漏泄光電復合纜結構圖;
圖4為漏纜監(jiān)測系統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如圖1和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1和圖2所示為雙標志線線漏泄光電復合纜結構圖,本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100包括:內導體1、位于內導體1外的絕緣層2、位于絕緣層2外的外導體4、位于外導體4外的護套5、以及設置在該護套5上的兩個標志線6。
其中,內導體1為本同軸電纜100的核心結構,其作為電流信號的主要通道;絕緣層2作為電磁波的傳輸通道。
外導體4作為電磁屏蔽層,其上設有孔3,該孔3作為電磁波輻射通道,孔3所在面為主輻射面,且當漏纜敷設時,孔3朝向正對覆區(qū)域。
護套5起到保護本同軸電纜100的作用;兩個標志線6作為本漏泄同軸電纜必要結構,其與配套卡具契合,標志線6的作用是固定漏纜朝向,在昏暗環(huán)境安裝時可由此辨別出漏纜的槽孔朝向,并防止漏纜在安裝后發(fā)生扭曲。
每個標志線6內均設有光纖7,光纖7利用漏纜必要的標志線線結構,在標志線6內部空間加裝光纖7,可完美的將光電通道復合一體,在漏纜完成安裝的同時也將光纜敷設完畢,節(jié)省了光纜獨自施工布線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可滿足漏纜自身系統所需光通路。
每個標志線6內還設有加強筋(圖未示),以使得光纖7更好設置在標志線6內。
由于光纖沒有引入到漏纜關鍵結構的內部,光電復合后便于引出,使用便捷,且互不干擾。
圖3所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所示為單標志線線漏泄光電復合纜結構圖,圖3所示同軸電纜100與圖1所示同軸電纜100的區(qū)別是:護套5上設有一個標志線6,該標志線6的作用與圖1所示的標志線作用相同,在此不重復敘述。
圖4所示為漏纜監(jiān)測系統示意圖,
本發(fā)明是一種可運用在漏纜在線監(jiān)測系統的光電復合漏泄電纜,其至少能節(jié)省一條光通路單獨敷設,其光通路還可以用于信號光纖拉遠。因為漏纜在線監(jiān)測系統和檢測方法原理較簡單,
漏纜監(jiān)測系統用于檢測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100、第一光纜200和第二光纜300,本漏纜檢測系統將基站500的檢測結果發(fā)送至網管中心400,本系統包括:與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100一端連接第一合路器301、與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100另一端連接第二合路器302、與第一合路器301和第一光纜200的一端均連接的第一檢測模塊303、與第二合路器302和第一光纜200的另一端均連接的第二檢測模塊304、與第一合路器301和第二光纜300的一端均連接的第一射頻拉遠模塊305、以及與第二合路器302和第二光纜300的另一端均連接的第二射頻拉遠模塊306,其中,第一檢測模塊303和第二檢測模塊304均與網管中心400連接,第一射頻拉遠模塊305和第二射頻拉遠模塊306均與基站500連接,其中,基站500也均與網管中心400連接。
本漏纜監(jiān)測系統的檢測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第一步: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100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合路器301和第二合路器302的輸出端口連接;
第二步:第一檢測模塊303將檢測信號與第一射頻拉遠模塊305發(fā)出的信號通過第一合路器301合路至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100中,第二檢測模塊304將檢測信號與第二射頻拉遠模塊306發(fā)出的信號通過第二合路器302合路至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100中;第三步:第一光纜200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檢測模塊303和第二檢測模塊304,收集檢測數據并上傳至網管400(此處一般在站臺將信號上傳至網管);
第四步:第一射頻拉遠模塊305和第二射頻拉遠模塊306的信源信號由基站500信號通過第二光纜300提供(此光纖通路也可以由漏纜上復合的光纖通路代替);
第五步:基站500的控制信息、基本信息、以及第一檢測模塊303和第二檢測模塊304的檢測結果均發(fā)送至網管中心400。通過本漏纜檢測系統來檢測光電復合漏泄同軸電纜100、第一光纜200和第二光纜300。
本發(fā)明至少擁有一條光通路,可用于系統信號的光纖拉遠或漏纜在線監(jiān)測,擁有兩條標志線的漏泄光電復合纜,其至少擁有兩條光通路,可同時滿足系統信號拉遠和漏纜在線監(jiān)測對于光通路的需要。
本發(fā)明光、電同纜,光纜的安裝依附在漏纜安裝上,強度牢靠,一旦漏纜安裝完畢,光路就敷設完成了,安裝方便。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jié),在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范圍內,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多種等同變換,這些等同變換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