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發(fā)明涉及輸配電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強弱電分區(qū)的智能配電柜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2.傳統的配電柜在現階段進行使用時存在以下缺陷:
3.1、傳統配電柜一般都是將所有的電路元件設置在一個區(qū)域內,這樣不僅不方便分類管理,而且強電設備、弱電設備、強電電纜和弱電電纜都完全處于同一空間,既不利于設備檢修時元件的查找,也會有強電電磁信號干擾弱電信號的情況出現;
4.2、很多的配電柜設置于室外,為防止雨水的灌入,只能犧牲其的通風性能,這就導致了配電柜內部空氣流動較小,很容易造成熱量集中,高溫情況下不僅加速了電路元件的老化,而且嚴重時會引發(fā)電路故障。
技術實現要素:5.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6.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強弱電分區(qū)的智能配電柜及其使用方法,它可以實現對強弱電進行分區(qū),進而降低相互干擾,同時通風性能好,可降低熱量集中,并可在雨雪天氣自動進行封閉,避免雨水進入到該裝置內部。
7.2.技術方案
8.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9.一種強弱電分區(qū)的智能配電柜,包括柜體,所述柜體頂端設置有弱電室,所述弱電室設置有兩個,兩個所述弱電室在所述柜體兩側面交錯設置,所述柜體底端設置有強電室,所述強電室設置有兩個,兩個所述強電室在所述柜體兩側面交錯設置,其中兩個所述弱電室和兩個所述強電室在所述柜體四側面相互交錯,所述弱電室和所述強電室外側均設置有密封門,所述弱電室和所述強電室內部在遠離所述密封門一側底面貫穿開設有連通槽,所述弱電室和所述強電室內部底面對稱焊接有側支桿,所述側支桿之間設置有用于電路元件安裝的支撐機構,所述柜體底端兩側對稱開設有防水型通風槽,所述柜體內部底端靠近所述防水型通風槽固定焊接有密封支架,所述密封支架內部活設置有用于底端密封的封閉機構。
10.進一步的,所述柜體頂端環(huán)繞設置有瀝水槽,所述瀝水槽頂面均勻開設有出氣口,所述柜體內部底端在所述出氣口內圍環(huán)繞焊接有擋水圍板,所述擋水圍板頂端與所述柜體內部頂壁之間設置有空隙,所述柜體內部頂端固定安裝有排氣扇組件,所述排氣扇組件下側設置有排氣格柵。
11.進一步的,所述柜體內部底端設置有排線孔,所述排線孔中心螺紋連接有密封塞,所述排線孔頂端呈喇叭狀,所述密封塞頂端與所述排線孔相匹配,且頂端之間嵌入有密封墊,所述密封塞頂面中心開設有與拆卸工具箱適配的拆卸槽。
12.進一步的,所述密封支架中心固定焊接有限位橫板,所述限位橫板與所述排線孔的延伸方向相平行,且頂面開設有與所述排線孔相匹配的出線孔。
13.進一步的,所述密封門包括活動安裝于所述柜體側面的門體,所述門體外表面中心嵌入有l(wèi)ed顯示器,所述門體內表面嵌入有溫濕度傳感器。
14.進一步的,所述支撐機構包括對稱滑動嵌入于所述側支桿外表面的連接支腳,兩個所述連接支腳之間焊接有橫向支架,所述連接支腳在靠近所述密封門一側螺紋連接有抵緊螺母。
15.進一步的,所述封閉機構包括對稱開設于所述密封支架內側面底端的滑槽、密封槽以及對稱安裝于所述柜體內部底面的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動力輸出端固定安裝有螺桿,所述螺桿外表面螺紋連接有升降支座,所述升降支座端部固定焊接有升降支架,所述升降支架兩側對稱轉動連接有密封支板,所述密封支板在遠離所述升降支座一側對稱焊接有連接滑軸,所述連接滑軸滑動嵌入于所述滑槽內部,所述密封支板在靠近所述連接滑軸一端活動嵌入于所述密封槽內部。
16.進一步的,所述密封支板頂面外圍環(huán)繞嵌入有密封橡膠圈,所述密封橡膠圈頂面環(huán)繞相切于所述限位橫板和所述出線孔底面,所述密封支板厚度為所述限位橫板厚度的二分之一。
17.進一步的,所述柜體內部底端對稱安裝有熱風機組件,兩個所述熱風機組件與所述排線孔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所述柜體頂面中心嵌入有液滴傳感器。
18.一種強弱電分區(qū)智能配電柜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9.s1、電路元件安裝:可在兩個弱電室和兩個強電室內部根據需求利用支撐機構分區(qū)安裝弱電元件和強電元件;
20.s2、導線穿接:通過連通槽穿接各區(qū)之間的電性連接導線,并經過總線通過出線孔和排線孔穿接于裝置外與電網相連,同時將出線孔和排線孔與總線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
21.s3、狀態(tài)監(jiān)控:通過密封門顯示和監(jiān)測各分區(qū)的溫濕度和運行狀態(tài)情況;
22.s4、狀態(tài)調節(jié):可通過密封門、排氣扇組件、熱風機組件和封閉機構相配合,對柜體內部的溫濕度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同時可在雨雪天氣,關閉封閉機構對該裝置進行密封。
23.3.有益效果
24.相比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25.(1)本方案設置有弱電室和強電室相配合,可在兩個弱電室內部根據需求分區(qū)安裝弱電元件,同時可在兩個強電室內部根據需求分區(qū)安裝強電元件,能將弱電元件、弱電電纜線與強電回路分區(qū)隔離布置,能減少強電電磁信號對弱電的干擾,同時將四個區(qū)域設置于該裝置的四個側面,可方便分類檢修,不相互干擾,通過設置有連通槽,雖然進行分區(qū)隔離,但并不妨礙各分區(qū)之間的電性連接,使用更加方便。
26.(2)本方案設置有排氣扇組件、熱風機組件和封閉機構相配合,可在該裝置溫濕度超過標準值時,可通過打開封閉機構對柜體內部的熱空氣和水汽進行排出,保證電路元件的正常工作,降低電路元件的老化,同時降低電路故障的概率,同時可在下雨和下露水的情況下,將封閉機構重新密封,對該裝置底端進行密封,避免雨水和水汽由防水型通風槽進入到該裝置內部,既保證了該裝置的通風性能,又可在雨雪天氣保證該裝置的密封。
附圖說明
27.圖1為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28.圖2為本發(fā)明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29.圖3為本發(fā)明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30.圖4為本發(fā)明的側面內部結構示意圖;
31.圖5為本發(fā)明的密封門結構示意圖;
32.圖6為本發(fā)明的側視剖視立體結構示意圖;
33.圖7為本發(fā)明的側視剖視結構示意圖;
34.圖8為本發(fā)明的封閉機構結構示意圖。
35.圖中標號說明:
36.1、柜體;2、弱電室;3、瀝水槽;4、強電室;5、防水型通風槽;6、密封門;601、門體;602、led顯示器;603、溫濕度傳感器;7、連通槽;8、側支桿;9、橫向支架;10、連接支腳;11、抵緊螺母;12、出氣口;13、擋水圍板;14、排氣扇組件;15、排氣格柵;16、排線孔;17、密封塞;18、熱風機組件;19、密封支架;20、限位橫板;21、出線孔;22、滑槽;23、密封槽;24、伺服電機;25、螺桿;26、密封支板;27、連接滑軸;28、升降支座;29、升降支架;30、密封橡膠圈;31、液滴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37.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38.實施例1:
39.請參閱圖1-8,一種強弱電分區(qū)的智能配電柜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柜體1,通過在柜體1頂端設置有設置有兩個弱電室2,同時兩個弱電室2在柜體1兩側面交錯設置,以及在柜體1底端設置有兩個強電室4,同時兩個強電室4在柜體1兩側面交錯設置,其中兩個弱電室2和兩個強電室4在柜體1四側面相互交錯,可將弱電元件、弱電電纜線與強電回路分區(qū)隔離布置,能減少強電電磁信號對弱電的干擾,同時將四個區(qū)域設置于該裝置的四個側面,可方便分類檢修,不相互干擾,弱電室2和強電室4外側均設置有密封門6,同時在弱電室2和強電室4內部在遠離密封門6一側底面貫穿開設有連通槽7,可在進行分區(qū)隔離的同時,不妨礙各分區(qū)之間的電性連接,使用更加方便,進一步的弱電室2和強電室4內部底面對稱焊接有側支桿8,側支桿8之間設置有用于電路元件安裝的支撐機構,柜體1底端兩側對稱開設有防水型通風槽5,柜體1內部底端靠近防水型通風槽5固定焊接有密封支架19,密封支架19內部活設置有用于底端密封的封閉機構。
40.參閱圖6,其中,通過在柜體1頂端環(huán)繞設置有瀝水槽3,瀝水槽3頂面均勻開設有出氣口12,可方便柜體1內部的熱空氣排出,同時在柜體1內部底端在出氣口12內圍環(huán)繞焊接有擋水圍板13,可阻擋由出氣口12進入的液體進入柜體1內部,擋水圍板13頂端與柜體1內部頂壁之間設置有空隙,可方便控制的流動,并且柜體1內部頂端固定安裝有排氣扇組件14,排氣扇組件14下側設置有排氣格柵15,可加快熱空氣的排出,提高散熱效率。
41.參閱圖6,柜體1內部底端設置有排線孔16,排線孔16中心螺紋連接有密封塞17,通過將排線孔16頂端呈喇叭狀,可方便在總線穿出之后添加密封填料,使得密封效果更好,同時密封塞17頂端與排線孔16相匹配,且頂端之間嵌入有密封墊,可在排線孔16未被使用的情況下保證其密封狀態(tài),并且密封塞17頂面中心開設有與拆卸工具箱適配的拆卸槽,可方便密封塞17的拆除。
42.參閱圖6,其中,通過在密封支架19中心固定焊接有限位橫板20,可方便配合封閉機構對該裝置內部底端進行密封,同時限位橫板20與排線孔16的延伸方向相平行,且頂面開設有與排線孔16相匹配的出線孔21,可方便總線的穿出,而且對總線進行位置限定,避免受到封閉機構的干擾。
43.參閱圖1和圖5,密封門6包括活動安裝于柜體1側面的門體601,通過在門體601外表面中心嵌入有l(wèi)ed顯示器602,同時門體601內表面嵌入有溫濕度傳感器603,可監(jiān)測各分區(qū)內部的溫濕度情況,并顯示在led顯示器602表面,并且led顯示器602可與電路系統連接,顯示電路基本運行狀態(tài)參數,可在工作人員做維護工作時,可直接觀察。
44.參閱圖3和圖4,支撐機構包括對稱滑動嵌入于側支桿8外表面的連接支腳10,兩個連接支腳10之間焊接有橫向支架9,通過在連接支腳10在靠近密封門6一側螺紋連接有抵緊螺母11,可方便連接支腳10上下移動之后將其固定。
45.參閱圖6-8,封閉機構包括對稱開設于密封支架19內側面底端的滑槽22、密封槽23以及對稱安裝于柜體1內部底面的伺服電機24,伺服電機24動力輸出端固定安裝有螺桿25,螺桿25外表面螺紋連接有升降支座28,升降支座28端部固定焊接有升降支架29,升降支架29兩側對稱轉動連接有密封支板26,密封支板26在遠離升降支座28一側對稱焊接有連接滑軸27,通過將連接滑軸27滑動嵌入于滑槽22內部,同時密封支板26在靠近連接滑軸27一端活動嵌入于密封槽23內部,可通過伺服電機24帶動螺桿25轉動,進而帶動升降支座28向下移動,同時拉動密封支板26向下傾斜,進而連接滑軸27在滑槽22內部滑動,使得密封支板26遠離密封槽23,實現柜體1內部底端打開,并可反向驅動螺桿25對密封支板26進行復位,方便調節(jié)柜體1的密封狀態(tài)。
46.參閱圖8,其中,通過在密封支板26頂面外圍環(huán)繞嵌入有密封橡膠圈30,同時密封橡膠圈30頂面環(huán)繞相切于限位橫板20和出線孔21底面,提高密封效果,同時緩沖接觸沖擊力,并且密封支板26厚度為限位橫板20厚度的二分之一,可方便密封支板26完全嵌入到密封支架19底面。
47.參閱圖6和圖7,通過在柜體1內部底端對稱安裝有熱風機組件18,兩個熱風機組件18與排線孔16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可在密封支板26打開之后對柜體1內部進行除濕,同時密封支板26可將風向向上傳導,同時將總線進行隔離,避免溫度過高損傷總線,同時柜體1頂面中心嵌入有液滴傳感器31,可方便監(jiān)控天氣情況。
48.一種強弱電分區(qū)智能配電柜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49.s1、電路元件安裝:可在兩個弱電室2和兩個強電室4內部根據需求利用支撐機構分區(qū)安裝弱電元件和強電元件;
50.s2、導線穿接:通過連通槽7穿接各區(qū)之間的電性連接導線,并經過總線通過出線孔21和排線孔16穿接于裝置外與電網相連,同時將出線孔21和排線孔16與總線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
51.s3、狀態(tài)監(jiān)控:通過密封門6顯示和監(jiān)測各分區(qū)的溫濕度和運行狀態(tài)情況;
52.s4、狀態(tài)調節(jié):可通過密封門6、排氣扇組件14、熱風機組件18和封閉機構相配合,對柜體1內部的溫濕度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同時可在雨雪天氣,關閉封閉機構對該裝置進行密封。
53.在使用時:首先,可在兩個弱電室2內部根據需求分區(qū)安裝弱電元件,同時可在兩個強電室4內部根據需求分區(qū)安裝強電元件,同時通過設置有支撐機構可根據需要設置多組,并調節(jié)相鄰組之間的間距,方便電路元件的安裝,同時設置有連通槽7,可方便導線的相互連接,雖然進行分區(qū)隔離,但并不妨礙各分區(qū)之間的電性連接;
54.其次,可通過溫濕度傳感器603監(jiān)測各分區(qū)內部的溫濕度情況,并顯示在led顯示器602表面,并且led顯示器602可與電路系統連接,顯示電路基本運行狀態(tài)參數,可在工作人員做維護工作時,可直接觀察,不需要打開該裝置,降低對用電的影響,同時提高檢測效率;
55.最后,在可通過溫濕度傳感器603監(jiān)測各分區(qū)的溫濕度情況,可在溫度超過標準值時,通過排氣扇組件14經過出氣口12將柜體1內部的熱空氣排出,并通過伺服電機24帶動螺桿25轉動,進而帶動升降支座28向下移動,同時拉動密封支板26向下傾斜,同時連接滑軸27在滑槽22內部滑動,進而密封支板26遠離密封槽23,使得柜體1底端打開,方便由防水型通風槽5輸入冷空氣,保持設備內部持續(xù)保持低溫,同時可在濕度超標時,通過熱風機組件18加熱空氣,快速將水分進行蒸發(fā),避免水汽對電路元件造成影響,同時可通過液滴傳感器31監(jiān)測夜晚下露水和下雨的情況,可在下雨和下露水的情況下,通過伺服電機24帶動螺桿25反向移動,進而對將密封支板26進行復位,對該裝置底端進行密封,避免雨水和水汽由防水型通風槽5進入到該裝置內部。
56.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