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學透鏡的制作方法
光學透鏡技飾城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光學透鏡,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投影屏幕的光學透鏡。 背景技水請參閱
圖1A所示,是現(xiàn)有背投影顯示裝置l的示意圖,其中,背投影顯 示裝置1具有一背投影屏幕10,背投影屏幕10具有一菲涅爾透鏡(f resnel lens) 11與一柱狀透鏡板(lenticular lens sheet) 12。菲涅爾透鏡11 可折射一光源LS所輸出的光線L,而將光線L改變成為一平行光,而平行 光受柱狀透鏡板12的柱狀部121的折射與聚焦,使得光線L在柱狀透鏡板 12的表面成像,而可供人眼視之.由于,目前各式投影屏幕皆趨向尺寸輕薄、屏幕面積加大的方向設計,于 是,光源LS與背投影屏幕10間的距離勢必要縮短。如此一來,光線L進 入菲涅爾透鏡11的入射角隨之增加.由菲涅爾透鏡11周緣進入的光線L 可能因為入射角過大,而被直接反射出菲涅爾透鏡ll外,而無法在背投影 屏幕10成像,導致光線L利用率不如預期.此外,請參閱圖1B所示,菲涅爾透鏡ll具有復^U1射部111與復數 折射部112,且該等折射部112分別具有一第一折射面112a與一第二折射 面112b。當光線L入射4^f"射部112時,^4斤射部112的第一折射面112a 是將光線以一平行方向射出(La),但是,各折射部112的第二折射面112b 是將光線以一不平行方向射出(Lb)。如此一來,這些往不平行方向射出的 光線Lb在背投影屏幕10表面上產生一光錐現(xiàn)象(light corn),于是背投 影屏幕10成像受到光線Lb的干擾,而降低成像質量。由此可見,上述現(xiàn) 有的光學透鏡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 一步改進。為了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相關廠商莫不費盡心思來謀求解決之 道,但長久以來一直未見適用的設計被發(fā)展完成,而一般產品又沒有適切的 結構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此顯然是相關業(yè)者急欲解決的問題,,因此如何能 創(chuàng)設一種新型結構的光學透鏡,便成為當前業(yè)界極需改進的目標.,有鑒于上述現(xiàn)有的光學透鏡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人基于從事此類產品 設計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yè)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 研究創(chuàng)新,以期創(chuàng)設一種新型結構的光學透鏡,能夠改進一般現(xiàn)有的光學 透鏡,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過反復試作樣品 及改進后,終于創(chuàng)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發(fā)明。
本發(fā)明的主要瞎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的光學透鏡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 種新型結構的光學透鏡,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提高光線利用率與減 少光錐現(xiàn)象產生,從而更加適于實用。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依據 本發(fā)明提出的光學透鏡,其包含一透饑本體、 一第一透鏡區(qū)、 一第二透鏡 區(qū)及一第三透鏡區(qū),其中透鏡本體具有一入光面,第一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 一折射部設置于入光面,第二透鏡區(qū)設置于第一透鏡區(qū)周緣,第二透鏡區(qū) 具有復數第 一反射部與第二折射部,該等第 一反射部與該等第二折射部設 置于入光面,第三透鏡區(qū)設置于第二透鏡區(qū)周緣,第三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 二>^射部設置于入光面.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施進一步實現(xiàn)。前述的光學透鏡,其中所述的第一透鏡區(qū)約呈圓形,該第二透鏡區(qū)及 該第三透鏡區(qū)則約呈環(huán)狀.前述的光學透鏡,其中所述的等第一折射部與該等第二折射部具有相 同厚度,該等第一反射部與該等第二反射部具有相同厚度。前述的光學透鏡, 一光源鄰設于該光學透鏡,其中一光軸是由該光源 垂直于該入光面,該第一透鏡區(qū)、該第二透雉區(qū)及該第三透鏡區(qū)依序以該 光軸為中心而呈同心排列。前述的光學透鏡,其更包含 一第四透鏡區(qū),設置于該第一透鏡區(qū)與 該第二透鏡區(qū)之間,該第四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三反射部與復數第三折射部。前述的光學透鏡,其中所述的等第三折射部與該等第一折射部具有相 同厚度,該等第三反射部的厚度分別小于該等第二反射部的厚度。前述的光學透鏡, 一光源鄰設于該光學透鏡,其中一光軸是由該光源 垂直于該入光面,該第一透鏡區(qū)、該第四透鏡區(qū)、該第二透鏡區(qū)及該第三 透鏡區(qū)依序以該光軸為中心而呈同心排列。前述的光學透鏡,其更包含 一第五透鏡區(qū),設置于該第二透鏡區(qū)與 該第三透鏡區(qū)之間,該第五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四反射部與復數第四折射部。前述的光學透鏡,其中所述的等第四反射部與該等第二反射部具有相 同厚度,該等第四折射部的厚度分別小于該等第一折射部的厚度。前述的光學透鏡, 一光源是鄰設于該光學透鏡,其中一光軸由該光源 垂直于該入光面,該第一透鏡區(qū)、該第二透鏡區(qū)、該第五透鏡區(qū)及該第三 透鏡區(qū)依序以該光軸為中心而呈同心排列。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依椐本 發(fā)明提出的光學透鏡,其包含一透鏡本體與復數折射部,其中,透鏡本體 具有一入光面與一光軸,光軸是垂直入光面設置.該等折射部分別設置干 入光面,該等折射部分別具有一折射面,折射面是不平行光軸設置。 .本發(fā)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xiàn)。 前述的光學透鏡,其中所述的等折射部的該折射面與該光軸具有一小子30度的夾角。前述的光學透鏡,其中所述的等折射部的該折射面與該光軸具有一大 于15度的夾角。前述的光學透鏡,其更包含復數反射部,是分別設置于該入光面。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術方案 可知,本發(fā)明的主要技術內容如下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 一種光學透鏡,其包含一透鏡本體、一 第一透鏡區(qū)、 一第二透鏡區(qū)及一第三透鏡區(qū),其中透鏡本體具有一入光面,第 一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一折射部設置于入光面,第二透鏡區(qū)設置于第一透鏡 區(qū)周緣,第二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一反射部與第二折射部,該等第一反射部 與該等第二折射部設置于入光面,第三透鏡區(qū)設置于第二透鏡區(qū)周緣,第 三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二反射部設置于入光面。另外,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另提供了一種光學透鏡,包含一透鏡 本體與復數折射部,其中,透鏡本體具有一入光面與一光軸,光軸系垂直 入光面設置,該等折射部分別設置于入光面,該等折射部分別具有一折射 面,折射面是不平行光軸設置。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光學透鏡至少具有下列優(yōu)點:具有第一透鏡 區(qū)、第二透鏡區(qū)及第三透鏡區(qū),或是,更設,置第四透鏡區(qū)或第五透鏡區(qū)。借 此,各透鏡區(qū)的折射部或反射部可將光源以不同角度進入光面的光線以平 行光軸的方向射出,相較現(xiàn)有結構而言,能將更多光線以平行光軸的方向 射出,而增加光線的利用率。此外,由于折射部的折射面以不平行光軸的方 式設置,而可將原先以同一方向射出的不平行光軸光線以不同方向射出,使 得射出的光線不集中,而可減少光錐現(xiàn)象的產生。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新穎的光學透鏡,可提高光線利用率與減少光錐現(xiàn) 象的產生。本發(fā)明具有上述諸多優(yōu)點及實用價值,其不論在產品結構或功 能上皆有較大的改進,在技術上有顯著的進步,并產生了好用及實用的效 果,且較現(xiàn)有的光學透鏡具有增進的多項功效,從而更加適于實用,并具 有產業(yè)的廣泛利用價值,誠為一新穎、進步、實用的新設計。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 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 圖,詳細i兌明如下。
附困說明圖1A是現(xiàn)有的投影屏幕的一示意圖。 圖IB是現(xiàn)有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另一示意圖。 圖W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逸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第一透鏡區(qū) 的結構.圖4B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光線進入第 一透鏡區(qū)的結構;圖5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第二透鏡區(qū) 的結構.圖5B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光線進入第 二透鏡區(qū)的結構。圖6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第三透鏡區(qū) 的結構.圖6B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光線進入第 三透鏡區(qū)的結構。圖7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第四透鏡區(qū) 的結構。圖7B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光線進入第 四透鏡區(qū)的結構.圖8A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第五透鏡區(qū) 的結構。圖8B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是顯示光線進入第 五透鏡區(qū)的結構。圖9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光學透鏡的一示意圖。 1:背投影顯示裝置 IO:背投影屏幕ll:菲涅爾透鏡 112:折射部 112b:第二折射面 121:柱狀部 21:透鏡本體 212:出光面 221:第一折射部 231:第一反射部 24:第三透鏡區(qū)111:反射部 112a:第一折射面 12:柱狀透鏡板 2:光學透鏡 211:入光面 22:第一透鏡區(qū) 23:第二透鏡區(qū) 232:第二折射部 241:第二反射部25:第四透鏡區(qū) 252:第三折射部 261:第四反射部 3:光學透鏡 311:入光面 32、 33:折射部 34:反射部Dl:第一折射部的厚度 D3:第二折射部的厚度 D5:第三折射部的厚度 D7:第四反射部的厚度 LS:光源251:第三反射部 26:第五透鏡區(qū) 262:糸四折射部 31:透鏡本體 32:折射部 321、 331:折射面Cl ~ C5:光源至各透鏡區(qū)周緣的聯(lián)機D2:第一反射部的厚度D4:第二反射部的厚度D6:第三反射部的厚度D8:第四折射部的厚度L、 La、 Lb、 Ll-L10:光線OA:光軸 務體實施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為達成預定發(fā)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 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發(fā)明提出的光學透鏡其具體實施 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請參閱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光學透鏡2,包含一透鏡 本體21、 一第一透鏡區(qū).22、 一第二透鏡區(qū)23及一第主透鏡區(qū)24。本實施 例中的光學透鏡2為一菲涅爾透鏡,可應用于一背^R影屏幕裝置(圖中未 示)之中,而且,請參閱圖3所示,背投影屏幕裝置具有鄰設于光學透鏡2 的一光源LS,其可發(fā)出光線L至光學透鏡2處。如圖3所示,透鏡本體21具有一入光面211。另外,透鏡本體21具有 一相對入光面211設置的出光面212,入光面211用以接受光源LS的光線 L,而光線L是由出光面212射出至外部。此外,透鏡本體21具有一光軸 0A,是由光源LS垂直入光面211設置。請同時參閱圖2及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區(qū)22實質上呈圓 形,且第一透鏡區(qū)22是以光軸0A為中心設置。光源LS至第一透鏡區(qū)22周 緣具有一聯(lián)機C1,而光軸0A與聯(lián)機C1的夾角可介于8度至24度之間,本實 施例是以一約為16度的夾角為例。 、第二透鏡區(qū)23設置于第一透鏡區(qū)22周緣,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透鏡 區(qū)23實質上呈環(huán)狀,且第二透鏡區(qū)23是以光軸OA為中心并與第一透鏡區(qū) 22呈同心排列。光源LS至第二透鏡區(qū)23周緣具有一聯(lián)機C2,而光軸0A 與聯(lián)機C2的夾角可介于18度至54度之間,本實施例是以一約為36度的 夾免為例..200610111273.9說明書第6/8頁第三透鏡區(qū)24設置于第二透鏡區(qū)23周緣,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 區(qū)24實質上呈環(huán)狀,且第三透鏡區(qū)24是以光軸OA為中心并與第一透鏡區(qū) 22、第二透鏡區(qū)23呈同心排列。光源LS至第三透鏡區(qū)24周緣具有一聯(lián)機 C3,而光軸0A與聯(lián)機C3的夾角可介于30度至90度之間,本實施例是以 一約為60度的夾角為例,請參閱圖4A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透鏡區(qū)22具有復數第一折射 部221設置于入光面211。此外,各第一折射部221分別具有一厚度Dl,當 然,各第一折射部221可配合實際需要改變厚度Dl的值.請參閱圖4B所 示,當光源LS的光線L1由第一透鏡區(qū)22進入時,進入的光線L1受第一 折射部221的折射,而以平行光軸OA的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由出光面 212射出至外部。請參閱5A所示,第二透鏡區(qū)23具有復數第一反射部231與復數第二折 射部232,該等第一反射部231與該等第二折射部232設置于入光面211。第 二透鏡區(qū)23的各第一反射部231具有一厚度D2,而各第二折射部232具有 一厚度D3,其中,各第二折射部232與各第一折射部221具有相同厚度,即 D3-D1 (如圖4A所示)。此外,各第一反射部231與各第二折射部232可 配合實際需要改變厚度D2、 D3的值。請參閱圖5B所示,當光線L2、 L3由 第二透鏡區(qū)23進入時,光線L2受第一反射部231的內部反射而以平行光 軸OA的方向由出光面212射出至外部,而光線L3是受第二折射部232的 折射,而同樣以平行光軸OA的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由出光面212射出 至外部。請參閱圖6A所示,第三透鏡區(qū)24具有復數第二反射部241設置于入 光面211。此外,第三透鏡區(qū)24的各第二反射部241具有一厚度D4,而各 第二反射部241與各第一反射部231具有相同厚度,即D4-D2(如圖5A所 示)。此外,各第二反射部241可配合實際需要改變厚度D4的值。請參閱 圖6B所示,當光線L4由第三透鏡區(qū)24進入時,光線L4受第二反射部241 的內部反射而以平行光軸OA的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由出光面212射出 至外部。由于光軸OA與光源LS分別至第一透鏡區(qū)22、第二透鏡區(qū)23及第三透 鏡區(qū)24周緣的聯(lián)機CI ~C3所形成的夾角,以及各透鏡區(qū)的折射部與反射 部的厚度設計,均是配合光源LS的光線L入射各透鏡區(qū)的角度設計,如此 一來,由光源LS所發(fā)出的光線L大都能受到各透鏡區(qū)的反射部反射或折射 部折射而以平行光軸OA的方向射出(L1~L4),相較現(xiàn)有結構而言,具有 減少光線損失的優(yōu)點,而可增加光源LS的光線利用率。再請參閱圖2及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光學透鏡2更包含一第四透鏡區(qū) 25,設罝干第一透鏡區(qū)22與第二透鏡區(qū)23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區(qū)25實質上呈環(huán)狀,且第W透鏡區(qū)25是以光軸OA為中心并依照第一透鏡區(qū) 22、第四透鏡區(qū)25、第二透鏡區(qū)23及第三透鏡區(qū)24的順序而呈同心排列。 光源LS至第四透鏡區(qū)25周緣具有一聯(lián)才幾C4,而光軸OA與聯(lián)才幾C4的夾角 系可介子11度至35度之間,本實施例是以一約為23度的夾角為例。請參閱圖7A所示,第四透鏡區(qū)25具有復數第三反射部251與復數第 三折射部252。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區(qū)25的各第三反射部251具有一厚 度D5,而各第三折射部252具有一厚度D6,其中,各第三折射部252與各第 一折射部221具有相同厚度即D6-D1 (如圖4A所示),各第三反射部251的 厚度分別小于各第二反射部241的厚度,即D5〈D4 (如圖6A),此外,各第三 反射部251與各第三折射部252可配合實際需要改變厚度D5、 D6的值。請 參閱圖7B所示,當光線L進入第四透鏡區(qū)25時,光線L受第三反射部251 的反射而以平行光軸OA的方向(如圖中箭頭所示)由出光面212射出至外 部(L5),而光線L6受第三折射部252的折射,而同樣以平行光軸OA的方 向由出光面212射出至外部(L6)。再請參閱圖2及圖3,本實施例的光學透鏡2更包含一第五透鏡區(qū)26,設 置于第二透鏡區(qū)23與第三透鏡區(qū)24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五透鏡區(qū)26實 質上呈環(huán)狀,且第五透鏡區(qū)26是以光軸OA為中心并依照第一透鏡區(qū)22、第 四透鏡區(qū)25、第二透鏡區(qū)23、第五透鏡區(qū)26及第三透鏡區(qū)24的順序而呈 同心排列。光源LS至第五透鏡區(qū)26周緣具有一聯(lián)機C5,而光軸0A與聯(lián)機 C5的夾角可介于22度至68度之間,本實施例是以一約為45度的夾角為例。請參閱圖8A所示,第五透鏡區(qū)26具有復數第四反射部261與復數第四 折射部262。在本實施例中,第五透鏡區(qū)26的各第四反射部261具有一厚度 D7,而各第四折射部262具有一厚度D8,其中,各第四反射部261與各第二 反射部241具有相同厚度,即D7-D4 (如圖6A所示),各第四折射部262部 的厚度分別小于各第一折射部221的厚度,即D"D1 (如圖4A所示)設置。請 參閱圖8B所示,當光線L由第五透鏡區(qū)26進入時,光線L受第四反射部261 的反射而以平行光軸OA的方向由出光面212射出至外部(L7),而部分光 線L受第四折射部262的折射,而同樣以平行光軸OA的方向(如圖中箭頭 所示)由出光面212射出至外部(L8)。經由上述結構,光軸0A與光源LS至第一透鏡區(qū)22、第二透鏡區(qū)23、第 三透鏡區(qū)24、第四透鏡區(qū)25、第五透鏡區(qū)26周緣的聯(lián)機C1 ~C5所形成的 夾角,以及設定各透鏡區(qū)的折射部與反射部的厚度均配合光源LS的光線L 進入各透鏡區(qū)配置,使得光源LS所發(fā)出的光線L皆能受到各透鏡區(qū)的反射 部反射或折射部折射而以平行光軸OA的方向射出(Ll-L8),相較現(xiàn)有結 構而言,具有減少光線損失的優(yōu)點,而可增加光源LS的利用率。請參閱圖9所示.為本發(fā)明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光學透鏡3,包含一透境
本體31與復數折射部32、 33.透鏡本體31具有一入光面311與一光軸0A,光軸0A是垂直入光面311 設置。復數折射部32、 33分別設置于入光面311,且各折射部32、 33具有一 折射面321、 331,折射面321、 331是不平行光軸OA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折 射部32具有一折射面321,而折射面321與光軸OA具有+5度的夾角,而折 射部33具有一折射面331,而折射面331與光軸OA具有-7度的夾角。當 然,本發(fā)明的光學透鏡3并不限定折射面321、 331與光軸OA所夾的角度必 須為+5度或-7度,而可依據光線L入射折射面321、 331的角度而設計折射 面321、 331與光軸0A的夾角。如此一來,光線L分別經由折射面321、 331 的折射,而以不同方向射出透鏡本體31 (L9、 L10),如此一來,確實可減 少光錐(light corn)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光學透鏡3更具有復ltSJt部34,分別設置于 入光面311.在本實施例中,光學透鏡3的反射部34與折射部32的設置方 式可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透鏡區(qū)23、第四透鏡區(qū)25或第五透鏡區(qū)26的設 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贅述。承上所述,依本發(fā)明的光學透鏡,具有第 一透鏡區(qū)、第二透鏡區(qū)及第三 透鏡區(qū),或是,更設置第四透鏡區(qū)或第五透鏡區(qū),借此,各透鏡區(qū)的折射部或 反射部系可將光源以不同角度進入光面的光線以平行光軸的方向射出,相 較現(xiàn)有結構而言,能將更多光線以平行光軸的方向射出,而增加光源的光 線利用率。此外,由于折射部的折射面以不平行光軸的方式設置,而可將 原先以同 一方向射出的不平行光軸光線以不同方向射出,使得射出的光線 不集中,而可減少光錐現(xiàn)象的產生。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 明,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 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 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u
權利要求
1、一種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透鏡本體,具有一入光面;一第一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一折射部設置于該入光面;一第二透鏡區(qū),設置于該第一透鏡區(qū)周緣,該第二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一反射部與復數第二折射部,該等第一反射部與該等第二折射部設置于該入光面;以及一第三透鏡區(qū),設置于該第二透鏡區(qū)周緣,該第三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二反射部設置于該入光面。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透鏡 區(qū)呈圃形,該第二透鏡區(qū)及該第三透鏡區(qū)則呈環(huán)狀。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等第一折射部 與該等第二折射部具有相同厚度,該等第一反射部與該等第二反射部具有 相同厚度.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一光源鄰設于該光學 透鏡,其中一光軸由該光源垂直于該入光面,該第一透鏡區(qū)、該第二透鏡 區(qū)及該第三透鏡區(qū)是依序以該光軸為中心而呈同心排列。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 一第四透鏡區(qū),設置于該第一透鏡區(qū)與該第二透鏡區(qū)之間,該第四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三反射部與復數第三折射部。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等第三折 射部與該等第一折射部具有相同厚度,該等第三反射部的厚度分別小于該 等第二反射部的厚度。
7、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一光源鄰設于該光學 透鏡,其中一光軸由該光源垂直于該入光面,該第一透鏡區(qū)、該第四透鏡 區(qū)、該第二透鏡區(qū)及該第三透鏡區(qū)是依序以該光軸為中心而呈同心排列。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 一第五透鏡區(qū),設置于該第二透鏡區(qū)與該第三透鏡區(qū)之間,該第五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四反射部與復數第四折射部。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等第四反射部 與該等第二反射部具有相同厚度,該等第四折射部的厚度分別小于該等第 一折射部的厚度。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一光源鄰設于該光 學透鏡,其中一光軸由該光源垂直于該入光面,該第一透鏡區(qū)、該第二透 鏡區(qū)、該第五透鏡區(qū)及該第三透鏡區(qū)是依序以該光軸為中心而呈同心排列。
11、 一種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透鏡本體,具有一入光面與一光軸,該光軸是垂直該入光面設置;以及復數折射部,分別設置于該入光面,該等折射部分別具有一折射面, 該折射面是不平行該光軸設置,
12、 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等折射部的 該折射面與該光軸具有一小于30度的A角,
13、 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等折射部的 該折射面與該光軸具有一大于15度的夾角.
14、 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光學透鏡,其特征在于其更包含 復數反射部,其是分別設置于該入光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有關于一種光學透鏡。該光學透鏡包含一透鏡本體、一第一透鏡區(qū)、一第二透鏡區(qū)及一第三透鏡區(qū)。透鏡本體具有一入光面,第一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一折射部設置于入光面;第二透鏡區(qū)設置于第一透鏡區(qū)周緣,第二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一反射部與第二折射部,該等第一反射部與該等第二折射部設置于入光面;第三透鏡區(qū)設置于第二透鏡區(qū)周緣,第三透鏡區(qū)具有復數第二反射部設置于入光面。又,該光學透鏡還包含一透鏡本體與復數折射部,其中透鏡本體具有一入光面與一光軸,光軸垂直入光面設置,該等折射部分別設置于入光面,該等折射部分別具有一折射面,折射面是不平行光軸設置,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高光線利用率與減少光錐現(xiàn)象產生。
文檔編號G02B3/00GK101131439SQ20061011127
公開日2008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8月21日
發(fā)明者周彥均, 林雍泰 申請人:精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