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顯示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模組(backlightmodule)包括兩種入光方式,分別為側入光式和直下光式。
如圖1所示,在側入光式背光模組的結構設計中,光源11設置于導光板12的側方,光源11發(fā)出的光從導光板12的入光面進入導光板12,并在其內部經過漫反射后從出光面射出,再經由各種光學膜片13,例如擴散片和棱鏡片,形成均勻的面光源并提供給液晶面板14。
如圖2所示,在直下光式背光模組的結構設計中,光源21設置于導光板22的下方,光源21發(fā)出的光經過導光板22和各種光學膜片23后形成均勻的面光源,并提供給液晶面板24。
可見,現(xiàn)有的背光模組均需要光學膜片以提高光源11的亮度與均齊度,但光學膜片的設置不利于背光成本的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及液晶顯示裝置,能夠減少背光所需的光學膜片,有利于降低背光成本。
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包括背板、導光板和光源,背板包括豎直板體和傾斜板體,豎直板體的一端和傾斜板體的一端相固定,傾斜板體的另一端用于與液晶面板固定,豎直板體與液晶面板平行間隔設置,傾斜板體和豎直板體的夾角為鈍角,導光板和光源設置于豎直板體和液晶面板之間,傾斜板體朝向導光板的一側設置有反射片,所述導光板包括入光面、與所述入光面垂直連接的出光面、以及與所述出光面相對設置的底面,所述底面設置有均勻分布的網點,光源與入光面鄰近設置,出光面上設置有多個透鏡。
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組。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設計光源發(fā)出的光經過導光板之后,再經過傾斜板體的反射片才會進入液晶面板,增大混光距離,能夠避免出現(xiàn)網點mura(光斑)現(xiàn)象,導光板底面的網點對進入導光板內的光進行漫反射,能夠實現(xiàn)擴散片的均光作用,導光板的透鏡對出射的光進行折射以提高背光亮度,能夠實現(xiàn)棱鏡片的集光作用,從而無需設置擴散片和棱鏡片,減少背光所需的光學膜片,有利于降低背光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具有側入光式背光模組的lcd的結構剖視圖;
圖2是現(xiàn)有技術中具有直下光式背光模組的lcd的結構剖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液晶顯示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
圖4是圖3所示背光模組的導光板的結構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各個示例性的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下述各個實施例及本發(fā)明所述技術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并且,本發(fā)明全文所采用的方向性術語,例如“左”、“右”等,均是為了更好的描述各個實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請參閱圖3,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液晶顯示裝置。液晶顯示裝置30包括背光模組以及設置于背光模組的出光方向上的液晶面板50,該背光模組用于提供液晶面板50顯示畫面所需的背光,其包括背板41以及承載于背板41上的光源42、導光板43、反射片44。
背板41包括豎直板體411和傾斜板體412,如圖3所示,豎直板體411沿豎直方向延伸設置,豎直板體411與液晶面板50平行間隔設置,傾斜板體412和豎直板體411的夾角為鈍角。豎直板體411的一端和傾斜板體412的一端相固定,傾斜板體412的另一端用于與液晶面板50相固定,傾斜板體412朝向導光板43的一側設置有反射片44。
當然,背板41還可以設置有與豎直板體411相垂直的水平板體413,該水平板體413的一端與豎直板體411相固定,水平板體413的另一端用于與液晶面板50相固定。該水平板體413可用于承載并固定導光板43和光源42,并且,水平板體413朝向導光板43的一側也可以設置有反射片44。進一步地,背光模組的散熱板45和驅動電路可以固定于水平板體413背向導光板43的一側,該驅動電路可以為fpcb(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柔性印刷電路板),并且其固定于散熱板45上,例如驅動電路固定于散熱板45背向水平板體413的一側。
在背光模組的工作過程中,驅動電路用于控制光源42的開關及亮度,散熱板45用于對光源42、驅動電路等產生的熱進行快速散發(fā)。并且,由于驅動電路固定于散熱板45上,而非固定于背板41的水平板體413上,因此,背板41的水平板體413無需開設固定驅動電路的螺孔,能夠節(jié)省背板41的制造成本。在實際應用場景中,具有上述結構的背板41可以為一體成型結構,并且本發(fā)明可以采用塑料代替金屬來制造背板41,從而降低材料成本和開模成本。
導光板43和光源42設置于背板41的豎直板體411和液晶面板50之間。具體地,光源42可以設置于導光板43靠近液晶面板50的一端,導光板43的另一端插置并固定于豎直板體411開設的卡槽中,從而防止漏光。當然,該卡槽中可以設置有反射片44,通過反射片44將該區(qū)域的漏光反射進導光板43中,提高光利用率。
本實施例的導光板43為側入光式結構,其包括入光面、與入光面垂直連接的出光面、以及與出光面相對設置的底面,光源42與所述入光面鄰近設置。結合圖4所示,所述出光面上設置有多個透鏡431,所述底面設置有均勻分布的網點432。
在背光模組的工作過程中,光源42發(fā)出的光進入導光板43,并在照射到各個網點432后發(fā)生漫反射,漫反射的光在到達導光板43的出光面時,透鏡431對出射的光進行折射以提高背光亮度。進一步參閱圖3,光源42發(fā)出的光經過導光板43后,再經過傾斜板體412上的反射片44才會進入液晶面板50,混光距離充足,能夠避免出現(xiàn)網點mura現(xiàn)象。并且,底面的網點432對進入導光板43內的光進行漫反射,能夠實現(xiàn)擴散片(diffuser)的均光作用,導光板43的透鏡431對出射的光進行折射以提高背光亮度,能夠實現(xiàn)棱鏡片(brightnessenhancementfilm,又稱增亮片)的集光作用,從而無需設置擴散片和棱鏡片,減少背光所需的光學膜片,有利于降低背光成本。
本發(fā)明可以通過優(yōu)化各個透鏡431的曲率,使得從導光板43出射的光的亮度達到最優(yōu)。并且,為了提供給液晶面板50均勻的面光源,沿從左至右的方向,即沿光源42朝向豎直板體411的方向,所述透鏡431的曲率依次增大。由于曲率越大,焦距越短,匯聚作用越強,因此,遠離光源42的透鏡431的集光作用更強,從而使得其出射的光與鄰近光源42的透鏡431出射的光的強度相近甚至相同。
應該理解到,圖3所示背光模組30僅為闡述本發(fā)明之發(fā)明目的示意圖,本發(fā)明的背光模組還可以具有其他結構。例如,上述導光板43的制造材質可以為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或工程塑料),也可以為玻璃。由于光在玻璃中的擴散良于pc,因此要將點光源轉換為面光源并實現(xiàn)相同的均勻度,光在玻璃材質的導光板43中所需折射的路徑小于在pc材質的導光板43中所需折射的路徑,因此采用玻璃材質能夠降低導光板43的厚度,從而降低整個背光模組30的厚度。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例如各實施例之間技術特征的相互結合,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