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結構及傳輸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相關于一種電連接器結構,特別是指一種線對板(Wire to Board)的電連接器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xiàn)今電腦工業(yè)中,連接器(Connector)相關技術的發(fā)展為其中極重要的一環(huán)。無論是電腦主系統(tǒng)與輔助設備(如鼠標、顯示器、鍵盤、打印機、繪圖機及網(wǎng)絡系統(tǒng))之間的信號交換,或是在主系統(tǒng)內(nèi)部各組件之間的信號交換,多須依賴連接器的連接,才能進行各式信號傳遞。其品質(zhì)的良莠不僅影響信號傳輸?shù)目煽慷龋鄷绊懴到y(tǒng)整體的運作品質(zhì)。
而運用在電腦主系統(tǒng)內(nèi)部的連接器中,又包括了板對板電連接器(Board toBoard)、線對板(Wire to Board)電連接器以及線對線(Wire to Wire)電連接器以及其他各式電腦連接器等等。
其中,線對板電連接器主要包括一連接頭與一連接座。借由連接頭與連接座的相互嵌合來實現(xiàn)物理連結及電性連結。
請參閱圖1A和1B,其是一習知的線對板電連接器結構的示意圖,適于一傳輸線11與一電路板12的連接。
連接頭13,其中具有復數(shù)個金屬插槽131,以傳輸線11的各股芯線分別嵌入至金屬插槽131中,與金屬插槽131電性連接。(可一并參閱圖1B,其是傳輸線11與連接頭13組合后的示意圖。)連接座14,設于電路板12上,為一內(nèi)部具有空室的殼體,空室可供前述連接頭13插入,并在空室中平行設置復數(shù)根導針141,并以這些導針141分別與電路板12上的電路布線連接。
請繼續(xù)參閱圖2,其是圖1所示其中連接頭13嵌入連接座14時的示意圖。
如圖所示,在組裝時,是以連接頭13朝向連接座14,使每一金屬插槽對準每一導針,將連接頭13推入連接座14中而卡合于連接座14中。借由金屬插槽與導針之間的連結,導通傳輸線11與電路板12兩者。
然而,前述習知的電連接器結構在組裝過程中,卻仍有諸多缺點亟待克服,例如在實際的制造組裝過程中,為了將一組件元件與另一組件元件以線對板的連接方式連結,需借由工廠人員將每一組件元件傳輸線的連接頭一一插入另一組件元件電路板上的連接座內(nèi)。
然而,在組裝過程中,除需借由肉眼瞄準,使金屬插槽正對于導針處;而人員在插入時,更需逐步調(diào)整連接頭的插入位置,以確保金屬插槽在移動的過程中,是完全正對于導針的位置。這種組裝方式不僅增加了組裝的復雜度及困難度,降低了組裝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在將連接頭插入連接座時,常因人員疏失,造成插入位置不當,使連接座的導針受到連接頭的推擠而產(chǎn)生歪斜,甚至斷裂,而嚴重的影響了產(chǎn)品的可靠度。
因此如何同時提升產(chǎn)品組裝速度及品質(zhì),是熟悉本技術人員所致力的方向。
發(fā)明內(nèi)容
為此,本發(fā)明提出一種電連接器結構,適用于一電路板對一傳輸線的連接,其中的連接頭可輕易插入連接座中并且緊密地保持接觸。
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結構,用于一電路板與一傳輸線的連接,包括一連接座,設于該電路板上;復數(shù)個信號接點,位于該連接座內(nèi),借以電性連接于該電路板;以及一連接頭,設于該傳輸線的一端,且其中又具有復數(shù)個金屬彈性元件與該傳輸線電性連接,當該連接頭插入該連接座時,該等金屬彈性元件接觸該等信號接點,以實現(xiàn)電性連結。
該等金屬彈性元件是利用其材質(zhì)特性及形狀設計,使其可導電并具有壓縮變形彈性,如具有壓縮彈性的金屬彈片、金屬凸點或是金屬彈簧絲等。以該等金屬彈性元件與傳輸線電性連接。當連接頭插入連接座時,將使該些金屬彈性元件受到壓縮,其本身具有的回復彈力,將使金屬彈性元件的頂端緊抵于連接座內(nèi)的信號接點表面,而令金屬彈性元件與信號接點緊密的接觸,保持導通。
借由前述的電連接器結構,毋須顧慮金屬彈性元件與信號接點的對位是否精準,亦不會因連接頭的插入,造成連接座內(nèi)的信號接點受到推擠而歪斜,而可輕易將連接頭插入連接座中,提升組裝的效率。
為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及精神能更進一步的被揭示,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圖1A和1B是一習知的線對板電連接器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其中連接頭嵌入連接座時的示意圖。
圖3A是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3B是圖3A所示其中連接頭嵌入連接座時的示意圖。
圖4A是圖3A所示其中連接頭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4B是圖4A所示其中連接頭的組立示意圖。
圖5A是圖3A所示其中連接座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5B是圖5A所示其中連接座的組立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7A是圖6所示其中連接頭的分解立體示意圖。
圖7B是圖7A所示其中連接頭的組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請參閱圖3A,其是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結構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適用于一電路板21與一傳輸線22的連接。
電路板21,其上具有電路布線及電子元件,在本實施例中,為一印刷電路板,當然,其亦可為其他各式電路板。
傳輸線22,內(nèi)具有復數(shù)股芯線,用以傳遞各式信號,其可自各式電子組件(本圖未示)中連接而出。例如自一界面卡的信號輸出端口輸出信號,或是自一電源組件的電力輸出端口傳輸電流等。
其中,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結構,包括一設于電路板21上的連接座23以及一連接于傳輸線22末端的連接頭24。連接座23內(nèi)設有復數(shù)個信號接點231,而連接頭24內(nèi)具有復數(shù)個金屬彈片241,以該等金屬彈片241作為本發(fā)明的金屬彈性元件,而與傳輸線22電性連接。
而在較佳的情況下,連接頭24的側壁可設有定位凸塊,并在連接座23的內(nèi)壁設有定位凹槽,使連接頭24插入后,可被固定在連接座23內(nèi),不致脫落。當然,亦可以其他的卡合結構、扣件達到固定連接頭24于連接座23的目的。
而如圖3B所示,其是圖3A所示其中連接頭24嵌入連接座23時的示意圖。
當連接頭24插入連接座23時,該等金屬彈片將與該等信號接點接觸,形成電性連結,導通傳輸線21與電路板22兩者。
請參閱圖4A~圖5B,為更進一步的說明圖3A所示的連接座23與連接頭24,這些圖中以不同視角顯示各自的結構。
如圖4A所示,連接座23設于電路板21上,其可為一槽體。槽體的內(nèi)壁圍成一空穴,可供連接頭插入。
復數(shù)個信號接點231,可由各式導電材料所制成。在本實施例中,是復數(shù)個相互平行的導電墊,并嵌入于連接座23的內(nèi)壁。并且,每一導電墊的接腳處亦以表面黏著技術(SMT)固著于電路板21上,并連接電路板21的電路。
而如圖4B所示是為圖4A所示的組立圖。
請繼續(xù)參閱圖5A,連接頭24,又可分為復數(shù)個金屬彈片241與一連接頭殼體242。
連接頭殼體242與連接座23的空穴形狀相配合,使連接頭242插入連接座232時可緊密卡合固定。連接頭殼體242又具有一第一側壁2421及一第二側壁2422以及復數(shù)個平行并列的通孔2423。第一側壁2421與第二側壁2422兩者為前后相對,而復數(shù)個平行并列的通孔2423,它們貫通該第一側壁2421及該第二側壁2422之間。
復數(shù)個金屬彈片241,其可區(qū)分為一根部2411及一折曲部2412,以其根部與傳輸線22的芯線連接,該等金屬彈片241嵌入于前述的通孔2423內(nèi)。
而如圖5B所示,連接頭24裸露出其折曲部2412于連接頭殼體242的第二側壁2421外。且金屬彈片的曲折部2412可呈「V」形,而以曲折部2412的頂端與該等信號接點接觸。
請一并參閱之前所示的圖3A及圖3B。如圖所示,當連接頭24插入連接座23時,金屬彈片241的折曲部2412會逐漸受到壓縮,當連接頭24卡合于連接座23中時,折曲部2412受到壓縮而具有回復彈力,此彈力會使折曲部2412緊抵于連接座23內(nèi)的信號接點231(亦即導電墊)表面,使金屬彈片241與信號接點231緊密的接觸,保持傳輸線22與電路板21的導通。
與習知組裝方式相較,在本發(fā)明中,不須顧慮金屬彈片與信號接點是否精準對正,而在插入的過程中,亦不會因連接頭的推擠使金屬彈片或?qū)щ娖a(chǎn)生歪斜,而可輕易將連接頭插入連接座中,而可大幅提高組裝的效率與品質(zhì)。
當然,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結構,還可有其他實施方式。請參閱圖6,其是本發(fā)明的電連接器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其同樣用于一傳輸線22與一電路板21的線對板連接方式。
如圖6所示,連接座23與前一實施例不同處在于其槽體是蓋設于電路板上,使槽體的內(nèi)壁與電路板表面形成一空穴,可供連接頭24插入。
信號接點231,在本實施例中,是復數(shù)個裸銅面,設于該空穴內(nèi)的電路板表面上。
請一并參閱圖7A,其是圖6所示的連接頭24的分解立體示意圖。連接頭24,又包括一連接頭殼體242與復數(shù)個金屬彈片241。
連接頭殼體242,與連接座23的空穴形狀相配合,使連接頭24插入連接座23時,可緊密卡合固定。連接頭殼體242又具有一第一側壁2421及一第二側壁2422以及復數(shù)個平行并列的通孔2423。復數(shù)個平行并列的通孔2423貫通該第一側壁2421及該第二側壁2422之間。而與前一實施例不同處在于第一側壁2421與第二側壁2422兩者為垂直鄰接;舉例來說,若第一側壁2421位于該連接頭殼體242的旁側,第二側壁2422則設于連接頭殼體242的底側。
復數(shù)個金屬彈片241,其可區(qū)分為一根部2411及一折曲部2412,以其根部2411與傳輸線22的芯線連接,并分別嵌入于該等通孔2423內(nèi),而裸露出其折曲部2412于連接頭殼體242的第二側壁外。
而如圖7B所示的為圖7A所示的組立圖。
而如之前圖6所示,當連接頭24插入連接座23時,金屬彈片的折曲部2412是與該連接座空穴內(nèi)電路板21表面的信號接點231(亦即裸銅面)相接觸。相似的,折曲部2412會受到壓縮,當連接頭24卡合于連接座23中時,折曲部2412的回復彈力,會使折曲部2412緊抵于裸銅面,導通傳輸線22與電路板21兩者。
借由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可知,本發(fā)明與習知的電連接器結構相比較,實有長足的進步。而熟知本技術的人員可在閱讀本說明書及以上各實施例后,更加了解本發(fā)明的精神及其所具有的各項優(yōu)點或功能運用。
以上所述是利用不同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發(fā)明,其并非用以限制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并且熟悉本技術的人員皆能明了,適當做出的種種等效的改變或替換的修改仍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結構,用于一電路板與一傳輸線的連接,包括一連接座,設于該電路板上;復數(shù)個信號接點,位于該連接座內(nèi),借以電性連接于該電路板;以及一連接頭,設于該傳輸線的一端,且其中又具有復數(shù)個金屬彈性元件與該傳輸線電性連接,當該連接頭插入該連接座時,該等金屬彈性元件接觸該等信號接點,以實現(xiàn)電性連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座為一槽體,且該等信號接點是復數(shù)個導電墊,嵌入于該槽體的內(nèi)壁。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座為一槽體,且該等信號接點是復數(shù)個裸銅面,位于該槽體內(nèi)該電路板的表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頭具有一第一側壁及一第二側壁以及復數(shù)個平行并列的通孔,貫通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之間,該等金屬彈性元件嵌入于該等通孔內(nèi)。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金屬彈性元件皆為一金屬彈片,并可區(qū)分為一根部及一折曲部,以該根部與該傳輸線電性連接,而裸露出該折曲部于該連接頭殼體的第二側壁外,當該連接頭殼體插入該連接座時,以該折曲部與該信號接點接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曲折部呈「V」形,而以該等曲折部的頂端與該等信號接點接觸。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兩者前后相對。
8.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兩者垂直鄰接。
9.一種具有連接頭的傳輸線,嵌合在一電路板的連接座中,包括一芯線;一連接頭殼體,具有一第一側壁以及一第二側壁,以及一平行并列的通孔,貫通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之間;以及一金屬彈片,其區(qū)分為一根部及一折曲部,以其根部與該芯線連接,并嵌入于該等通孔內(nèi),而裸露出其折曲部于該連接頭的第二側壁之外;借由該金屬彈片的彈性,該傳輸線嵌合于該連接座時與該電路板電性連接。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傳輸線,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兩者前后相對。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傳輸線,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側壁及該第二側壁兩者垂直鄰接。
12.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傳輸線,其特征在于該曲折部是呈「V」形,而以該曲折部的頂端與該信號接點接觸。
全文摘要
一種電連接器結構,用于一電路板與一傳輸線的連接,包括一連接座、復數(shù)個信號接點以及一連接頭。連接座,是設于電路板上。復數(shù)個信號接點,位于連接座內(nèi)。一連接頭,設于傳輸線的一端,且其中又具有復數(shù)個金屬彈片與傳輸線連接。借此,當連接頭插入連接座時,該等金屬彈片與該等信號接點保持接觸,以實現(xiàn)電性連結。
文檔編號H01R12/00GK1866623SQ20051007145
公開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5月17日
發(fā)明者辜弘仲, 胡智凱, 謝濱安 申請人: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